李子超,1962年9月生于河南省沈丘县留福镇,自幼喜好国学文化,自学自悟,涉猎广泛,阅读过大量国学经典书籍,擅长讲解儒家八德以及手面相、测字、风水堪舆等。
八 德(根据李子超讲课内容整理)
我国自汉武帝时代起,正式将儒家学说确立为国家教育政策。这个教育政策一直保持到20世纪上半叶。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关系即为五伦大道,概括了中国古代社会人们之间基本的道德关系。儒家将五伦大道作为教学的总纲、总原则,并提出了相应的道德规范,比如待人接物的重要原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教育的最大根本是培养人的德行,具体地讲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一、孝
百善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孝敬父母如敬天,自古忠臣是孝子。百行万善孝当先,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人若不孝,禽兽不如。我们是从父母那里获得了生命,我们应该知恩感恩,一个人只有知恩感恩,孝心才得以萌生。
我们的老祖宗留下的文字都是智慧的符号。“孝”是一个会意字。上边是“老”字的上半部,下面是儿子的“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孝”字。老指的是上一代,子指的是下一代,上一代和下一代合在一起就叫“孝”字。上一代和下一代是密不可分的,这个字就像一个儿子背着一个老子。这个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代代相传,上一代总是想着如何培养下一代,才能对他的父母、他的祖先有所交代,同时为社会培养出一个好孩子,也是对社会有所交代。而孩子应将奉养父母的责任扛在肩上,时时刻刻想着父母,孝顺父母,不仅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和父母之智慧,只有这样才能让父母的身心更加快乐,生活更加圆满。
在新时代,孝的含义更加广泛,首先是对父母的孝,要孝敬父母,还要对国家忠诚,通过孝敬他人使自己的人格、品行得到升华,这正是“孝”的最高境界。
二、悌
悌也是会意字,一个“心”字,跟一个弟弟的“弟”,心在弟旁,表示哥哥对弟弟妹妹的关心,心中有弟,就是兄弟之间彼此真心有爱。弟弟对哥哥要尊敬顺从,而哥哥对弟弟要爱护,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长兄如父”,弟弟尊敬兄长和尊敬父亲一样。
兄弟之间要将亲情放在首位,利益次之,如果反放,就大错特错了。不但违背了兄弟之道,也有违孝道,如果兄弟反自,最痛心的是父母。
兄弟之间要懂得真爱,相互勉励、扶持,切莫伤和气。“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兄弟”,由此推及,周围的人也会融合为一家人,我们都是兄弟姐妹,如此上下和睦,祥和之气弥漫于宇宙之间,这才是真正的自然之道。在家知道孝敬父母,在外面才知道尊敬老师,尊敬领导。在家懂得友爱兄弟,在外面才知道关心朋友,团结同事。在家里把孝道做好了,在社会上才能更好地接人待物。我们中国老式的住宅大门上往往有这样一副对联:“忠孝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孝子出来做事一定是忠臣,不孝父母的人不会懂得爱国家、爱君主、爱百姓。中国在隋朝以前是没有科举制度的,国家挑选人才,首先从各地举荐的孝子中选拨,叫“举孝廉”。有了孝悌的基础以后,才是知识的传授。《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不孝父母,读书无益。看这个“教”字,“孝”“文”组合才是教,只有知道孝敬才可以教别人文化。
三、忠
忠为会意字,一个“中”字,加一个“心”子,这是“心正”,一个人的心不偏,才是“忠”。就是正知正见,言语出于正知正见也是忠。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忠于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不被物质所利诱,祖国是我们的母亲,不能背叛祖国,这是真正的忠。
四、信
信是指做人应该诚实守信,不欺骗别人。与人交往要诚实守信,人无信不立,没有信是立不住脚的。与人交往,言必合宜,绝对不能失信于人,不食言,不妄语,不轻诺,言既出,事必行。
五、礼
礼是由一定的社会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仪。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都应当学会礼仪,以礼待人,洁身自爱,知情达理,克己制欲,不涉奸乱,心思端正,以德做事。
六、义
义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我们每一个人都该具有正义感,言行举止要合乎正义和公义,做到不起盗心、不占便宜、不偏不倚、俯仰无愧。
七、廉
廉就是人的品行正,不贪污,廉洁自律。我们做事情应当洁身自爱,廉洁奉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宇宙观。在思想上:以清廉为乐,以贪污受贿为耻,要真正意识到官是人民的公仆,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利,并以勤政廉政为乐,做到拒腐蚀永不沾。
八、耻
耻就是说做人应知道什么是耻辱,要懂得知耻,要有羞愧感。孔老夫子曰:“知耻近乎勇。”一个民族的强盛,往往崛起于这个民族自知所遭受的耻辱,继而才能蓬勃发展,力强图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