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芯熏
发布时间: 2019-01-16 15:25
阴阳五行和“易经”结合后,发展出很多不同的术数系统和派别,如八字,紫微斗数,风水等。术数除了“数”,其实还有很多大道理,在演变的过程中,因朝代的更迭,社会的进步,很多典籍散失了,例如“连山易”,“归藏易”,京焦易的典籍等,另外很多传承也失落了,这是中华文化发展中,令人痛心之处。但不要因此气馁,趁着现代科学和我们的一点力气,积极交流,溶合及升华,令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的文化资源,呈现及面向世界。
我的学习中华文化之路有些特别,开始时是中华文化找上了我,此言似乎令大家不明所以?而故事是这样开始的,自小在香港长大和接受教育的我,接受英语学校课程,中文只占很少比例,更不要说中华文化。幸好,就在这时遇上了恩师,他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我,并收我为徒。他教的第一课就是“易经” ,从此开展了追寻和学习中华文化之路。
亦因为喜欢中华文化,有幸学习将失传的古三式,即太乙神数,六壬神课和奇门遁甲。由于此等学说古时只靠口耳相传,但幸得家师悉心教导及不断阅览大量典籍后,已能将古学之说溶入及应用于现代生活中。近十数载更希望透过开班教授,讲座,以及电视,电台节目的嘉宾主持,如香港无线电视“姊妹淘”,香港国际卫视节目“达人安命”,D100网络电台节目“大家真风骚”,ViuTV电视剧集“诡探”节目顾问,加拿大多伦多“701”杂志专栏作家等等身份,让香港甚至世界各地的华人认识中华文化,令易经和古三式得到传承。最重要是让中国人就算身在何地,也要紧记我们的祖国,「龙的传人」身份,继续向下一代传扬中华文化而尽一分力。
“易经”
“易经”对我来说意义深远,它在历史,文化和玄学上可说是源头。它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上古三大奇书就包括了“易经”,其他两本为“黄帝内经”和“山海经”。中华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易经”亦不例外,相传“易经”源自「河图,洛书」。所谓河就是黄河,伏羲氏在黄河上发现画有图形的龙马,是为“河图”;所谓洛就是洛水,大禹在洛水发现背上有文字的灵龟,此为“洛书”。“论衡”说:“夫圣王起,河出图,洛出书,伏羲王河图从河水中出,易卦是也。禹之时得洛书,书从洛水中出,「洪范九章是也」。伏羲氏根据「河图而画出了先天八卦」。到了商末时,周文王被商纣拘于羑里,在狱中推演八卦而成六十四卦,并为每卦加上卦辞,“周易”由此而定,之后周公再进一步为每爻写上爻辞。一切的中国文化,诸子百家的思想,都是从文王著作这本易经之后发展下来。
其实除了周文王的“周易”,还有两种易经,一本叫“连山易”,另一本叫“归藏易”。“连山易”是夏朝的作品,“归藏易”则是殷商时代,此两易本的八卦位置,与“周易”是不同的,“连山易”以艮卦开始,“归藏易”以坤卦为首,根据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所言,堪舆,医药,还有道家这一方面的东西,都是“连山”和“归藏”两种易学的结合。不过,此两种易经已经遗失不全了。
“易经”为用
“易经”到底是本什么书呢?有人认为是哲理书,有人认为是历史书,有人认为它是占筮书,种种可能,不一而足。有一种看法是,“易经”的性质可以分
别从「体」和「用」两方面去办析和界定。如按其「体」而言,它是一本百科全书,包含了宇宙自然变化的规律,社会人生的哲理,历史的经验,政治的观念和生活的智慧。按其「用」而言,“易经”是一本占筮书。
古人尚占,每个贵族有任何重要行动之前,必先问卜,这是因未来不可知,却又希望先知为快,其实现代何尝又不是呢?所谓卜筮,是两种不同的占卜方法卜。是用龟甲或兽骨,现已失传;筮是用蓍草,亦很少人使用孔子在“系辞上传”中讲解的占卦方法就是蓍草筮法:「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不过。做完这么多步骤才得出一爻,还要重覆以上动作六次才得出一卦,因为手续比较烦琐,所以现在已很少用来占卦。
现在一般所用占卦的方法叫「六爻卦」,也叫「文王卦」,它的源头就是根据“周易”而来,并承继自京焦易的学术系统。焦是指焦延寿,京是其学生京房,他们是东汉时代人物。焦延寿把易经从另一角度去研究和理解,他另创了一套占卜方法,并把此学问传授了弟子京房。京房言无不中,汉元帝有什么事都去问他,但他成于易,也因易而死。焦京易很多文章书籍已经失传,例如“汉书”。“艺文志”及“隋书”。“经籍志”,载“孟氏京房”十一篇,“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京氏段嘉”十二篇,“周易占”十二卷,“周易守林”三卷,“周易集林”十二卷“京氏日占图”三卷等等,都是已经佚失。
“易经”与阴阳五行
说到占卦等术数的体系,它的主要元素是用八卦,五行和干支配合起来做推算。但在“易经”里,并没有提及五行,谈及阴阳的地方却很多,例如“系辞上传”说:「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和「五行」两个思想体系最初是各自独立发展的。
谈五行,最早一本古籍是“尚书。洪范”,如前文所说,“洪范”由洛书而来,传说是大禹治水时,天赐予夏禹的九类的治国大法,「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初一曰五行⋯⋯」所谓五行,洪范曰:。「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做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洪范”中五行观念还处于基础阶段,所想到的五行还是具体的水,火等元素,并未有以水,火等代表的抽象力量。后来阴阳家发展出五行相生的关系,四季的嬗递,朝代的更替,也是与五行相生相克有关。
阴阳与五行至汉代已经结合,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把它们放在一起,合称阴阳家另一个重要的结合是「数」方面的结合,“系辞上传”上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这是“易经”上的数字,后来的阴阳家把这组数字与五行和阴阳结合,东汉的郑玄曾说:「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阳无耦,阴无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与地二并,地八成木于东,与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也。」
结语
阴阳五行和“易经”结合后,发展出很多不同的术数系统和派别,如八字,紫微斗数,风水等。术数除了“数”,其实还有很多大道理,在演变的过程中,因朝代的更迭,社会的进步,很多典籍散失了,例如“连山易”,“归藏易”,京焦易的典籍等,另外很多传承也失落了,这是中华文化发展中,令人痛心之处。但不要因此气馁,趁着现代科学和我们的一点力气,积极交流,溶合及升华,令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的文化资源,呈现及面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