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文化传承网

    

继承传统 · 学习现代 · 着眼未来

 人物
当前位置:
大家风采
黄民 先生
    发布时间: 2018-12-07 11:22    

      中华饮食文化的推动者    黄民

黄民 先生
食为天为民造福    业为重为国争光
                                           --- 记中华饮食文化的推动者    黄民
      华丽转身,开启人生新篇章
      黄民先生出身于艺术家领域,他是香港无线电视台艺员训练班第12期学员,与当红明星刘嘉玲、刘青云、陶大宇等是同届同学,并且也是香港政府舞蹈团的演 员。因一次机遇,他告别了喜爱的舞台和表演,一幅比梦想更为广阔的人生蓝图展现在眼前。上世纪80年代移民美国后从事餐饮业,引领中餐在立足传统的同时,向美味、时尚、健康方面发展,以融合菜见长,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目前已拥有三家优秀餐厅。

中式菜种和中餐馆便是发源于    国际议员    Mike Fitzpatrick    莅临愉悦饭店

      黄民的事业可谓蒸蒸日上,代表着中餐业的一面旗帜,三家餐厅享誉海内外,并屡获中餐评选大奖。
      Fusion Food,从餐厅名字上就可看出黄民先生主打的饮食特点就是融合餐。大意是将不同菜系的原料和烹饪手法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新的饮食风格。黄民说:“中餐在美国发展了这么多年,华人前辈做了很多贡献,改变了美国人的饮食习惯,但是随着时代不断的进步,我们现在思考的,应该是如何符合现代、乃至未来的人们饮食口味与健康需求。”黄民是这样说的亦是用这样的理念去经营的。
      Charming Garden的规模并不大,只能容纳60多位客人,但是多年来,一直受到当地人的青睐和支持,经常是挤满客人,人们乐意的耐心地等候就座。2007年的某一天,有几个人上门找到黄民说: “恭喜你,你的餐厅获得当地最佳餐厅的荣誉。”事后黄民才知道他们来自费城地区影响力最大的报纸BUCKS COUNTY COURIER TIMES。
      Concerto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原来餐厅也可以做成这样优雅别致”。设计师巧妙的将建筑空间、光影关系融合在一起,赋予梦幻般的别样气质。食客们感受最多的是该餐厅对饮食大胆创新与细腻体现,除了美味,还有更多如焰火般灿烂的惊奇与创意。
      做餐馆如大舞台,每一道菜如每一次演出,他追求每一个细节都必须是完美的,每一道工序力求丝毫不差,全部人都全部投入,倾情演出,只为答谢幕后观众的赞叹与满足。黄民说:“一道菜, 如果厨师炒的很好,我端菜去给客人吃的时候,腰都会挺得很直,说话也会很有自信。如果不好, 或者不是理想中的质量,这样会让我觉得象是做错事一样,说话都没自信,心里会非常不舒服。”

2014 年黄民先生与国侨办主任 裘援平

      在黄民的生命中,诚信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以诚律己,以信待人,一直是他的信念。无论是做人,还是做餐馆,他都秉持着这样一个信念去实践,这就是他赢得长久好口碑的原因。
      中华餐饮    走出国门 美国人有一个美国梦,中国人现在也有一个中国梦,我们在美国从事中餐行业的华人, 也有一个中餐梦,一百多年的美国中餐历史,一代接一代的人们都在不懈的努力,希望能够最终成为实际的社会主人。
      中餐在美国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据记载, 160多年前, 1848年美国与墨西哥战争结束后,加利福尼亚地区被并入美国领土;同年该地区萨克拉门托附近发现了金矿,「淘金热」随之兴起,随着华工不断涌入, 来自广东一带下层民工的日常饮食习惯也同时进入了美国此时。
       美国中式菜的起源地,在美国的史学界,均普遍认同:第一代的中餐馆是在19世纪50、60年代出现在美国西部的洛杉矶、旧金山等地区。那时的洛杉矶还只是一个人口不足5000人的小镇所谓的中餐厨师也就是原来金矿华工或铁路华工,他们卖饭菜的地方,就是挂着中国食肆传统的黄色的三角旗的棚屋,在当时被称作 「Chow -Chow」炒炒。
说到中餐历史,免不了要提到李鸿章「杂碎」的故事:
       据《纽约时报》1896年8月29日的报导:1896年8月29日,李鸿章到了纽约后,晚上他在住处招待美国客人吃晚饭,大概是中国的饭菜香吧,客人很快就把桌子上的菜一扫而空。厨师急了,准备的菜都上完了,而客人根本就没有走的意思。李鸿章急中生智,便如此这般地和厨师咬了一阵儿耳朵。不一会儿,厨师端上了一盆五颜六色、五花八门的什锦大烩菜来。客人一尝,高兴得开起了玩笑:总督大人,你这个时候才上这么美味的菜,是不是不想让我们吃得舒服啊?李鸿章笑着说:“哈哈,我们中国人喜欢将最好的东西放在最后。”客人问叫什么菜,李鸿章大概没有听明白, 说了一句牛头不对马嘴的话:好吃,好吃!没想歪打正着,这“好吃,好吃!”和英语“杂碎”——“Hotchpotch”发音差不多。“李鸿章杂碎”从此得名。其实“李鸿章杂碎”是什么? 谁也说不清, 一百个人有一百个菜谱,“李鸿章杂碎”大抵是什么?只能泛泛地说,应该是什锦的各类杂菜、肉 啊、蛋啊等原料全往里扔,可谓“杂七杂八的大总汇”,中餐在美国早期相信是由此形成。
      美国人对于中餐的爱恨纠葛不必细说、各有观点,大多是对中餐不甚全面了解,又因华人生存环境、食材之局限,而使得中餐 「因陋就简」;加之文化差异与误解,导致很长一段时间中餐一度难有作为。

                                         黄民先生出席2015巴黎国际杯中国美食国际    黄民先生与同事们切磋厨艺
       文化
中餐烹饪大赛(巴黎)担任国际评委,作
       为颁奖嘉宾品味中国”杂志报道
      


                                                      

      融入西方主流 不断自我创新
      中餐从19世纪中期在美国社会起源,经历了近百年的适应、过度与形成,基本上是以广东地区家庭式烹饪与饮食习惯为基础,较简单的基本烹调并以家庭式的经营为主,也就是现在所称的“粤菜”爆炒的方法,形成了所谓“杂碎”风格。
      直到上个世纪60、70年代,开始有从台湾来的移民进入了这个行业,增加了一些北方风味的菜品,如川菜等,对当时的中餐做出了一些改进,对出品的质量等方面也逐渐的有所要求,当时的消费社会形成了一个共识:台湾人开的店质料好,味道不错,“高档”。
      不过美国中餐供货市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停留在非常基础阶段,当时中餐烹饪的材料在美国市场是非常匮乏,市场上连普通的调味料或干货制品都很有限。老华侨厨师们只能发明一种简单的酱料:“宫保Sauce”,也就是以酱油、盐、味精、糖等调制的普通爆炒酱汁,俗称"黄糊"(Brown sauce);部分华人餐饮业老板,就是用这一个酱料:“宫保 Sauce”,变出整个小餐馆的酱料所需,如:加糖加醋,变成 “左宗鸡”汁,再加上一点镇江浙醋(或如大红浙醋)类的醋变成“锅贴、水饺”汁,加花椒、辣豆瓣酱变成“四川”汁等。
      随着70年代后,美国与大陆建交改变了移民政策,开放予中国亲属移民进入美国,以及80年代后从不同的管道进入美国;至90年代,从大陆进入美国的移民达到高峰。这里面大多数都是青壮年,急需寻找工作,而当时的中国家庭,十有八九都有家庭成员接触中餐行业,引荐亲友进入中餐行业找工作便成为最快的捷径,市场需求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华人生活或所牵涉的各行各业特别是包括中餐市场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中餐特别是在美国东、西两岸的纽约和旧金山 黄民先生出席 约和旧金山,都有了正规的中餐进口商,包括纽约的「大荣行」等,直接从中国进口华人生活及华人餐馆需要的各种杂货,粮油食品、酱料等,在中国则由「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统一出口,通过批发商直接送到各地区,甚至后来直接供应餐馆,供其所需。
      90年代后,日餐料理开始流行,部分从事中餐人士受到日餐思维影响,开始以中日餐形式相互结合,进而发展融会餐(Fusion food),以另一角度“迂回作战”的方式,借助日餐、法餐的知名度,间接地帮助中餐提高本身的价值地位。
       但是随着第二代移民的教育程度提高,职业选择机会广泛,很多二代子女不愿接替父业,特别是餐馆规模较小及简单的外卖店,因为档次较低,加上工作辛苦、时间长,所以二代移民入行率极低。子女毕业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愿意接替父母事业的人凤毛麟角,加上当时餐馆数量增加迅速,一下子整个中餐就业市场起了巨大的变化,早期移民的华人多半做不动退休了,而新一代少有接替,便形成了目前餐饮行业劳工极度短缺的现象。
2、长久以来,中餐在美国市场虽然覆盖面占了多数,但一直未能形成受尊重的高档餐饮,原因 有二:一是由于当时材料缺乏,技术缺乏,而且多半未曾受过正式训练,只因维生而入行,所以能够提高食品档次的能力非常有限;二是第一代西方人认识中餐是最基本的煮食,先入为主形成习惯, 在概念上就认定这就是中餐,由他们带领他们的儿孙品尝中餐,也就是以春卷、蛋花汤、鸡炒面、甜酸鸡等类型的“杂碎”餐。
      所以在外国人的品尝角度,这些就是他们认为的“中餐”,加上早年移民的族群,做中餐仅仅是他们维生的一个基本手段,没有能力也没有意识作创新的尝试,导致到目前在美国的中餐业状况, 出现的这两大难以解决的问题。
      华人从业结构的改变,导致中餐业后力不足,处在「维持与发展」两难之地。纠正中餐在美国人心中的观念并认同中餐,或许要从多方面努力;中餐不仅仅是饮食,更是涵盖优雅、健康的中华文化,有丰富的内涵,也有其时尚行为存在,这就需要从业者在继承与创新中展开互动和联想,应择其善者而从之。

2016 年 3 月 10 日由东方美食研究院《烹饪艺术家》杂志主办的 { 中国烹饪艺术家年会 } 在北京举行,    赵锐    黄民获得大会颁发的“中餐艺术全球传播大使”奖


      后继之师 延续辉煌
      近年来,随着中国政府对华侨的关注,海外华人当时赖以生存的生计逐渐的后继无人,中国政府最近做出了一些相应的帮助,如在中国建立了一些繁荣海外中餐基地,举办各种类型的专业研习班,邀请国外的华人餐饮业代表回国参加培训;由国内知名的专业教授,传授一些著名的中国烹饪技艺、理论等,希望通过一些短期的培训,让学员回到他们的所在地,分享一些既有传统代表性菜品的烹饪技术,又适合现代消费者需求的一些烹饪方法;这种做法的确是对部分海外从事餐饮业的华人很大帮助。但是要培训成千上万的海外从事中餐行业的厨师们,无疑是杯水车薪,短期内很难解决目前的员工短缺状况,虽然中国政府也派出许多国内的烹饪大师 到国外授课,仍然解决不了目前市场上的强大需求,而且未能从根本 上提升海外的中餐地位。根据我们在海外从事餐饮业多年的所见所闻,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让“海外中餐本土化”,要把中餐文化植 入本地的年青一代,我们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像麦当劳那样,卖的不光是餐,是第一时间把麦当劳文化植入儿童记忆,从一两岁的孩子开始懂事之初,第一印象就是Big "M"、麦当劳叔叔,进去除了吃以外主要的是有礼物、有小孩子的娱乐场 地、有玩具送,不断地培养新消费者(粉丝),第一时间进入新消费 者的印象,让他们从一开始便对中餐有自然的认同感。
      星巴克咖啡店,卖得不光是咖啡饮料,卖的是文化,卖的是品味,卖的是高雅,有好些人消费星巴克,原因除了喝咖啡以外,主要 的是在那种环境可以陶冶性情,端着一杯星巴克的咖啡可以增强自信, 有品味,与众不同。
      2.文化植入,像前些时候韩国文化大举进入中国,当时韩剧在中国风魔一时,形成了所谓的“韩潮”,引起了国人对韩国文化的高度关注,带动了韩国社会包括旅游业、汽车工业、电器、日用化妆品等一系列行业的快速发展。
      繁荣中餐培训基地、海外培训班等,属于初期的铺垫,要真正把一个文化植入人心,应该从年轻人教育入手,从融入社会文化着眼,开始可以考虑以当地的专业学校合作增加中餐培训项目,真正成为人文科学的其中一门;比如通过专业的、有系统的授课通过考核毕业,并面向所有美国青年,让他们能够通过正统的、全面的授学,成为一个专业职能技工;并且由有关部门指定完整的教学计划,届时实现美国中餐人的中餐梦将成为现实,我们可以通过中餐的推广,把一个完整的中国文化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中餐是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发展进步的时代风华,涵盖思想道德、审美礼仪、艺术健康。
      中餐具有丰富的包容文化如就餐过程中即兴诗词、饮酒、品茶等延伸文化形式,这就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故此,综上所述,加强互动交流,开办专业人才基地,让各国民众参与其中,让外国人从小也体会丰富的中餐深厚底蕴,直观地改变对饮食的观念,去动手,去动脑演绎美食文化,从而分享乐趣,实现理想目标!

红旗永远是我们背后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