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文化传承网
继承传统 · 学习现代
·
着眼未来
产品
文章
搜索
名称
描述
内容
人物
网站首页
网站概况
网站简介
本网章程
领导团队
职能部门
新闻动态
新闻公告
工作动态
新闻
大家风采
华人世界
哲学大家
艺术园地
武学传承
医学园地
宗教信仰
易坛大家
政策法规
国家政策
文化信息
信息产业
世界文化
中华文化
文化创意
文化论坛
寻根之旅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医学园地
⊙
魏明朝 先生
共建基地
山东共建基地
人才中心
华人世界
哲学大家
艺术园地
武学传承
医学园地
宗教信仰
易坛大家
21
大家风采
魏明朝 先生
发布时间: 2018-11-20 09:12
魏明朝,著名奇穴针灸大师传承人
商品信息
魏明朝,著名奇穴针灸大师传承人,
结合市面传统针灸和台湾董氏针灸,再加上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取名奇穴针灸 奇穴针灸可以调理人体95%以上的疾病。
气血针灸和传统针灸有四个本质
第一,就是非常安全 ,取穴部位全部在手脚胳膊腿上避开危险区域。
第二,就是,对穴位要求不严格,穴位是按区域施针,不是传统穴位的以点施针。
第三,也是本质区别,就是对症治疗,不需要辩证的。
第四,就是用针简单,不需要提拉捻转,垂直于皮肤进针就可以的。
以上四点,就是奇穴针灸和传统针灸的区别,所以零基础都是可以学会的机体一旦生病,就需要吃药,凭借着药物的治疗作用,达到祛除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当今人类赖以治病的药物,无外乎西药和中药两类。
众所周知,西药大部分都是化学合成药物,其治疗作用虽然无可非议,但是,许多化学合成药物具有毒副作用,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给机体造成伤害,常常令人谈药色变、望而生畏、想用不敢、想罢不能。
至于中药,尽管都是植物、动物和矿物,毒副作用虽然没有西药那么严重,但也并非绝对没有,所谓“是药都有三分毒”。否则,《黄帝内经》也不会有“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中等)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的要求与告诫。虽说中医药中“毒”字的含义不止一端,但也确指了某些药物所具有的毒副反应。
此外,无论是西药还是中药,许多药物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耐药性,即机体或者致病微生物对它的敏感性下降、适应性产生,从而导致治疗作用的减弱、甚至消失。
其实,人在出生之后,机体本身就带有许多的“天然良药”。
说它是“药”,是因为它像药物一样,完全能够治疗疾病,以及养生保健;说它“良”,是因为用它来治病或保健,本身没有什么毒副作用,不会对机体造成伤害,也不会产生耐药性;说它“天然”,是因为它就生长在人体这块“沃土”上,与生俱来,不需要人工的栽培、饲养与挖掘,也无需化学合成。
这些天然的良药,就是奇妙的针灸穴位。
那么,穴位究竟是什么呢?
一、穴位发现源于长期实践
穴位的发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实践与认识过程。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在生活与劳动的过程中,不小心被树枝、荆棘或尖石刺伤了身体的某一个局部点,却意外地发现该处或其他地方原有的某些病痛,竟然得到了缓解、甚至消除,这真是“祸兮福所倚”。
当一次又一次的偶然得到了重复之后,便意识到了该局部点的“治疗作用”。
其后,当前一次的病痛再次发生之时,就会有意识地去刺激该局部点,其治疗的作用与效果居然得到了证实。
就这样,在长期地实践中,从无数次无意识地发现,到有意识地验证和总结,逐步认识到了穴位的存在与作用,终于了解原来人体自身竟然带有如此多的、完全能够治疗疾病的天然良药——穴位。
二、穴位是发现经络的基础
在经络发现之前,人们首先发现的是穴位。
随后,进一步发现各个穴位的治疗作用并不相同,其对脏腑气血的影响与具体病证的作用,都有着各自的针对性或者说特殊性;与此同时,刺激穴位所产生感觉传导的方向等也各不相同。而且,这些现象都存在着固有的规律性。
于是,通过对各个穴位所治范围与脏腑功能之间的归纳,感觉传导方向之间的点、线连接,再予以长期地重复与验证,终于发现了神秘的经络系统。
三、穴位是皮肤上的治疗点
穴位,实质就是内里与经络脏腑相连,分布在体表的一个局部点。由于它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因此是一个治疗点;又因为它是针灸刺激之处,所以又是一个刺激点。
穴位,民间俗称“穴道”,《黄帝内经》中称之为“俞”(输、腧)、“气穴”,在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西晋时期的《针灸甲乙经》里又叫做“孔穴”,当今通称为“腧穴”。
四、穴位是经气运行的码头腧,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是孔隙的意思。
穴位虽然分布在体表皮肤上,却通过经脉而与脏腑气血发生着紧密的联系,是经脉气血输送与流注出入的地方。
本书前面讲过,经脉就好比大地上的大江大河、公路铁道,《黄帝内经》中就把十二经脉比喻成地上的十二条河流。而穴位就好比江河流行途中的一个个码头,又好像是公路铁道线上的一个个车站,起着接受、转运与沟通的重要作用。
因此,穴位既可以反应脏腑气血生理或病理的变化,也可以接受针、灸、按、掐等各种刺激,通过经脉的传导、联系而调理脏腑功能、疏通气血,从而起到与药物一样的治疗作用,达到治病或保健的目的。
五、穴位家族中的兄弟姐妹
在穴位这个大家族中,有着许多的“兄弟姐妹”,历代医家们通过长期的实践,依照各个穴位与各条经脉的隶属关系,进行了整理,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
1.十四经穴又简称为“经穴”,指的是分布在十二正经与任、督二脉上的穴位。这些穴位,都有着固定的名称、确切的位置,又归属于十二正经与任、督二脉。
各个穴位的治疗作用虽不相同,但同属于一条经脉的所有穴位,都具有能够治疗本条经脉病证的共同作用。
十四经穴,《黄帝内经》中虽然提到了有“三百六十五”之说,但实有其名的,只有单穴25个,双穴135个,共计160个;至西晋《针灸甲乙经》记录有349个;到了清代的《针灸逢源》定经穴361个,目前一般以此为准。
由于十二正经都是对称性循行在身体的左右两侧,因此十二正经的每个穴位都是左右对称各一个;而任、督二脉分别循行在身体前后的正中线,所以此二脉的每个穴位都只有一个。十四经穴是《黄帝内经》也是中医学针灸疗法操作运用的主体部分。
2.经外奇穴,又简称“奇穴”,指对某些病证有着特殊的治疗作用,虽然也有固定的名称和确切的位置,但并不属于十四经系统的穴位。
这些穴位的分布比较分散,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奇腧,未有常处也。”但它们与经络系统仍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历代的针灸文献中可以发现,有许多十四经穴,都是由经外奇穴纳入的。
经外奇穴在《黄帝内经》中已有一些记载,如“刺十指间”(即手背各指缝中间的八邪穴、足背各趾缝中间的八风穴)、刺舌下两脉(即舌系带两侧静脉上左侧的金津穴和右侧的玉液穴)。
目前,多数的针灸书籍及教材所记载,常用的经外奇穴有40多个。
3.阿是穴
在《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里又叫天应穴,指的是既没有固定的名称,也没有确切的位置,而是以任何一个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穴位的,也就是哪里有压痛、哪里有反应,那里就是一个天然的穴位。
阿是穴多用于消除局部的疼痛或经筋肌肉的痉挛。
传说阿是穴的发现者,是隋末唐初时期大医学家,被民间尊为“药王”的孙思邈。
其实,早在《黄帝内经》里就已经确定,“以痛为俞”为阿是穴选取的原则,选取的方法是“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
至于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所说:“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显然与《黄帝内经》一脉相承,不过用“阿是”作为穴位的命名,还是应该归功于“药王”孙思邈。
此外,在《黄帝内经》里还有井、荥、输、经、合之五输穴、原穴、络穴、俞穴、募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等多种特定穴位。实质上,这些腧穴仍然属于十四经穴系统,只是因其治疗作用比较特殊,而有着不同的名称罢了。
六、穴位作用决定针灸效果
穴位的治疗作用,是针灸疗法之所以能取得疗效的依据,这是先贤们通过若干年的实践所发现和总结的,每个穴位具体的作用不尽相同(本书将在后面专门介绍),但也有着某些特点,简单归纳如下。
1.近治作用
近治作用是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等,所有穴位治疗作用的共同特点。
所谓的近治作用,就是说每一个穴位都能够治疗它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局部 器官的病证。因此,在治疗许多局部病证尤其是疼痛的时候,常常就近选用穴位来治疗。这种就近取穴的方法,就是以穴位的近治作用为依据的。
《黄帝内经》中“耳聋无闻,取耳中,耳鸣,取耳前动脉”,治疗“众痹”当视“各在其处”而“必刺其处”等众多的论述,就是近道取穴的选穴方法,也是穴位近治作用的体现与运用。
而今,腧穴的近治作用在临床上也有广泛应用。如治疗头部疼痛选取头部的穴位,前额痛选用印堂穴,两侧痛选用太阳穴,头顶痛选用百会穴,后项痛选用风池穴;治疗咳嗽、痰多、气喘选用胸部的中府穴、膻中穴;治疗脘腹部疼痛选用腹部的中脘穴、天枢穴;治疗鼻塞流涕选用鼻旁的迎香穴等已是屡见不鲜、屡试不爽。
2.远治作用
远治作用是十四经穴治疗作用的基本规律。
所谓远治作用,就是指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正经在两手肘关节、两足膝关节以下的穴位,不仅能够治疗所在局部的病证,还完全能够治疗它所属的经脉循行所到的远端组织、器官、脏腑的病证,甚至还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
因此,在治疗许许多多的脏腑、器官,甚至是全身性病证的时候,又常常选用远处、尤其是四肢的穴位进行治疗。这种远道取穴的方法,就是以穴位的远治作用为依据的。
《黄帝内经》中诸如“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治脏者,治其输,治腑者,治其合”(输、合,均指远在四肢的“五输穴”中的“输穴”、“合穴”)等丰富的论述,就是远道取穴的方法和远治作用的体现与运用,也说明了远道取穴的运用在当时也是非常普遍的。
用手背上的合谷穴治疗头面牙齿的疼痛,选用膝下的足三里穴治疗脾胃消化不良,选用头顶的百会穴治疗直肠、子宫的脱出,选用足底的涌泉穴治疗头痛,以及选用足三里、关元穴、气海穴来强身健体、养生保健,同样是屡见不鲜、屡试不爽。
而今,远治作用在临床上同样广泛应用。
针灸疗法的效果既然如此的神奇,那么,它究竟是通过什么作用而产生效果的呢?
说起来很简单,但也是取得疗效的关键,那就是经络。
一、
经络究竟是什么,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
所谓的经络,在《黄帝内经》的理论中,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纵横交错的道路交通,又像遍布大地的江河沟渠,网络着全身。
《黄帝内经》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
显而易见,经脉与络脉,两者既有区别而又有联系。
经脉之所以叫“经”,是取径路、道路之意,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就像道路交通中的主要干线,如同古时候的官道、如今的省道、国道,又如同大地上的大江大河。
经脉比较粗大,以纵行于人身的上下为主,而且深深的循行在肌肉之间,外而不见。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络脉之所以叫“络”,是取联络、网络之意,它细密而繁多,是经脉的分支部分,就像交通干线的支线、小路、甚至还有羊肠小道,又像大江大河的分支以及小溪沟渠。
络脉比较细小,纵横交错网络全身,常常显露于体表皮肤之间,视而可见。当然,也有分布在脏腑组织之间,难以见到者。
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二、经络有哪些名称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首先用手、足将十二经脉分成手六经和足六经。
《黄帝内经》中说:“脏者为阴,腑者为阳。”
由于十二正经的每一条经脉,都隶属于某一个脏或腑,因此隶属于脏的经脉又叫阴经,循行于肢体内侧,隶属于腑的经脉则叫阳经,循行于肢体外侧。
按照上述规律,也为了便于一听其名就知道它们与脏腑的隶属关系、阴阳属性、循行走向等,将十二经脉命名如下:
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循行走向总的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脉、阳脉、阴维脉、阳维脉。
奇经八脉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与脏腑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配合关系。
所有这些与十二经脉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叫“奇经”。奇,具有奇特、区别等意思,因其共有八条,所以统称为“奇经八脉”。
三、经络有哪些作用
经络,作为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而重要的生理作用,也正是这些作用,决定着针灸疗法的效果。
1.沟通作用
人体由五脏六腑、形体骨肉、五官九窍等构成,这些组织器官各有各的固定位置。
那么,这内外、上下、前后、左右之间,依靠什么来联系呢?
结论只有一个,依靠经络的沟通作用而得以联系。
《黄帝内经》中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支节。”“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孔)窍。”“系目系”,“入耳中”,“挟鼻”,“连舌本”,“挟口环唇”,“络嗌(咽喉)”,“过阴器”。
以上描述,足以说明经络的这一极为重要的功能作用,也正是有了经络的内外沟通、上下联系,人体才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好比各个城市、各个地区之间,依靠着道路、河流等的贯通,才得以实现人员、物资等的交流,从而成为一个整体的社会。
2.运载作用
人体的脏腑、骨肉、官窍等各有各的功能,尤其是五脏六腑的功能,是整个生命活动的核心。然而,所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都必须依赖于气血精津的滋养,才得以发挥。
那么,气血精津依靠什么来承载与运输,才能及时地灌溉到各个组织器官呢?
结论还是只有一个,依靠经络的运载作用而得以灌溉。
《黄帝内经》中说:“阴脉营其脏,阳脉营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荣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脉流行,营覆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以上诸多论述,无可争辩地说明是经络的运载作用,把气血精津适时地运送到全身内外上下的各个组织器官,为之提供人体功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基础,才保证了人体功能活动的正常运转。这同样好比只有道路、河流的交通运输正常,才能适时地保证各个城市、各个地区内人员生活与工作所必需的物资,从而使整个社会正常运转。
3.传递作用
人体的脏腑居于内,要支配在外的形体官窍;而形体官窍列于外,在接受脏腑支配的同时,也要反映脏腑的变化。
那么,这中间各种信息的传递和交换,依靠什么来实现呢?
结论仍然只有一个,依靠经络的传递作用而得以实现。
所谓的传递作用,就是指经络既能将体内脏腑各种活动的信息,及时地传达到体表各处,又能将体表各处各种活动的信息迅速地反馈到体内的脏
腑,使内外的各种活动信息得到适时地交换。
《黄帝内经》中说:“(刺)中气穴,则针(刺的感觉)游(传导)于巷(即沿经络循行之处)。”“刺其听宫(穴),中(感觉传递到)其眸子(眼睛),声闻(感觉声音传递)于耳(中),此即输(传递)也。”“刺之要,气(感觉传递)至(病处)而有效。”
这些论述,不仅是对经络传递作用的具体描述,更是说明了针灸治疗就是通过经络的传递作用而显效的。
因此,当体表受到针刺、艾灸、按摩等的刺激后,由此所产生的各种信息,就会沿着经络马上传到疾病之处,从而起到治疗的作用。
经络具有沟通、运载、传递等独特的作用,并且它网络全身内外上下,无处不到。针灸疗法恰恰就是通过针刺、艾灸以及按掐等方法,对穴位给以刺激,通过经脉的作用,来调节气血阴阳、脏腑功能,从而激发人体的抗病能力和修复作用,达到消除疾病、恢复健康或者养生保健的最终目的。
因此,《黄帝内经》中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愈),学之所始,工(医生)之所止(研究、掌 握)也。”“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奇穴针灸培训班
上一个:
邵广良 先生
下一个:
葛树贤 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