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的守护者
黄达源,从事水利事业,退休后开始研究家乡文化,挖掘历史故事。爱好收藏神话故事“魏虞神仙炼丹制造草药防疫救人”等古典文化研究,挖掘当地游击战争红色文化等。
武夷洞宫太姥的三山渊源
黄达源·陈孝钦
武夷君(魏王子),常被人误为是三国时期曹操的儿子,其实不然。他是春秋时期“大彭国”彭祖的儿子,彭祖名篯铿与二子(篯武、篯夷)在建州崇安县西南乡“虎夷山”隐居,开山、凿石、种荼(茶)、疏导河渠、治水等工程建设。当地人为纪念他的功德将挖河道堆垒的土石山称:“武夷山”。因(虎·武)近音故称:“武夷山”。它是道教第三十一福地。而彭祖第三子籛骞修炼于洞宫山宝台峰,潜心炼丹,丹成羽化升天。其门人大夫虞冲(翻),追踪到洞宫,后也在洞宫山羽化,史称二人为“魏虞真仙”。其实“魏真人(篯骞)就是“魏王子”。隐居洞宫山道教第二十七福地。魏虞真人羽化后的(骸骨)也移葬到武夷山大王峰岩洞里。武夷山与洞宫山是兄弟关系,人称“小武夷”;而洞宫山(魏王子骞)与太姥山是辈分关系,据《武夷山记载》秦始皇二年(前220年)八月十五日武夷君与皇太姥,魏王子骞辈,置酒会乡人于峰顶。在酒宴上太姥称乡人为曾孙。即是神仙会,太姥当然是乘云而来。但这段记载又透露一点信息,即“魏王子骞”,再次引证了太姥是尧墟魏国的始祖母”。
『太姥山』的由来,源于黄帝的老师“容成子”修练处,移住崆峒;尧时曾有一老太种兰山中,于农历七月七日,遇仙人指点乘九色龙马升天;汉武帝命东方朔授天下名山文,摩霄庵慧明塔的石壁上,镌刻有“天下第一山”—东方塑题词。他立即奏明武帝,册封太姥山为天下三十六名山(三六洞天)之首。改母为姥,故而《太姥山》由此得名。据说:太姥山诸仙 每年聚会一次到“海上仙都”,其实就是大武夷洞宫山的《夏都》。因为武夷山是双世遗的国家公园,可见这里的文化渊源是多什雄厚。这里人信仰五谷真仙、求雨、迎仙节、七月七日烧纸钱等习俗流传之今,自古的种兰女“老太”乘九色龙马升天成仙的过程,就是洞宫先民修身进化的过程。在“琅嬛福地”、太姥山同属洞宫山脉,北望雁荡山、西眺武夷山三者成鼎足之势。闽人称太姥、武夷为双绝,浙人视太姥、雁荡为昆仲。而洞宫山人却称“太姥”为祖母,太姥山乃太姥娘娘之道场(坤道)。 武夷君又称武夷王、武夷显道真君,是中国民间信奉的神仙之一,属于中国福建武夷山的山神、乡土神。武夷山因此神而得名。道教风水。古时,凡福建人,入武夷山之前多半会先向武夷君祭祷。武夷君也作为道教中阴间土地所有权的特有之神,古时凡建阴宅或阳宅,都会向武夷君祈祷,焚烧纸钱,刻划一砖作契约,埋在屋角,世称“砖契”。”而洞宫山的“琅嬛福地”与“魏虞洞天”后成为道教圣地,『宋』诗人陆游在此摩崖凿刻:《天庆观》遗迹。还赋诗云:“近水松篁锁翠微,洞天宫殿对清晖。快晴似为酴醾计,急雨还妨燕子飞。道士昼闲丹灶冷,山童晓出药苗肥。拂床不用勤留客,我困文书自怕归”;『明』郭斯垕赋诗云:“魏虞仙去山犹存,碧水丹崖世所希。洞口无门云自出,坛边有树鹤来归。风帆渡海瞻蓬岛,鸟道横空近武夷,曾记炼丹炉畔立,一声长笛落花飞。”;相传:“彭祖三岁时,母亲去世,后被送到(鬼氏)外婆家生活”。外婆本是当地的土“郎中”医术高明,彭祖常见外婆用木损果籽(茶籽)炖鸡汤,治疗咳嗽病。有一次,舜帝在治理河流时,辛勤过度面黄肌睃而久咳不止。彭祖见后就买头山鸡,炖木损果籽(茶籽)汤,贡给舜帝喝,他喝后第二天觉得咳嗽病情好转,连续多喝几天咳嗽好了。而后舜帝就常喝木损果籽汤,最后舜帝赐封彭祖一块城池立国名曰:“大彭国”,是江苏徐州(殷墟)。彭祖立国后大量种植药材、茶叶…。特别是在江浙一带的雁荡山、武夷山、洞宫山、太姥山雨水充沛区,适合种植茶叶等地方大量发展种植。为黄帝內经“神农百草”药种植作出巨大贡献。当时茶叶是朝廷的贡品,贫民百姓喝不起茶,派送远程都是马,经商黛的经营,就形成了茶马古道。曾有诗云:“茶马古道殷商黛,千年窑盏今何在。琅嬛福地炼丹山,魏虞洞天开胜概。”据《弥陀宗旨》道:“彭祖寿命八百岁”其实不是,是大彭国八百年的历史。彭祖寿命是“茶”寿118岁。“彭”以国为氏,现在姓彭、篯、魏…族系,都是彭祖的后裔。
武夷山既为东南名山,又有神仙传说,自然会为方士羽流所重。唐时名道杜光庭在《洞天记》中把武夷山视为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投送金龙简,正式认可了其十六洞天之名。自唐至宋,朝廷屡有加封,武夷君在官方的称谓中先是显道真人,后为仙道普利冲元真君。传说得其度化之人,有十三仙之多,世称武夷十三仙。以是之故,秦汉以来,羽流云集,名道颇多。如唐贞元年间有钱郁霄、刘永志、李氏三女冠,后晋天福年间的,南唐元宗李璟之弟李良佐也弃了皇族荣华来此。后来道家高人吕洞宾、知微子、王文卿、高文举、白玉蟾、江师隆、张三丰等都曾先后来此山修栖止。
《洞宫山文化研究会》搜集整理
2022年2月26日
魏盏·虞盏
茶马古道殷商黛,千年窑盏今何在。
琅嬛福地炼丹山,魏虞洞天开胜概。
道教经典《浑兴经》载,春秋时期彭祖第三子籛骞修炼于洞宫山宝台峰,道成羽化升天。其门人大夫虞冲(翻)也炼丹羽化,史称“魏虞真仙”。当年二人在洞宫山宝台峰採茶煮茗以提神,并在峰下立窑烧制丹瓶和宝盏。相传炉渣所倾之处,萱草铺天盖地,晃若汪洋,世称“晃洋”。洞宫山魏盏、虞盏是神农研药辩别茶毒和药性的“阴阳”盏,常用于供神敬茶酒礼之用。武夷君是道教阴间土地所有权之神,《武夷放歌》载:武夷君异哉世传,或曰篯铿二子,或云是魏王子骞,古时凡造阴阳宅都会向武夷君祈祷,焚烧纸钱、刻划一砖作契约。
近年来福建省政和县洞宫山文化研究会在有关部门及专家帮助下,按史载要领,反复研制,烧制出具有当年风格的黑釉“魏盏”和“虞盏”,亦称“阴阳”盏,深得消费者钟爱和收藏家青睐。
洞宫山大牛建盏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
煮酒论英雄,壶茶平天下!
洞宫山大牛建盏有限公司,是《洞宫山文化研究会》的后起之秀!是研发《建盏》与陶瓷文化和工艺制作的实体公司。是2017年12月11日成立于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杨源乡洞宫村8号,经营范围“建盏”和陶瓷产品,及与“建盏”相关配套制品、工艺礼品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建盏文化技艺推广、传播一条龙服务。
曾在洞宫山研究《神农百草》和历史文化时 ,发现洞宫山的“茶”文化阅然纸上。在西门村却发现古陶艺制作“建盏”、“丹瓶”、“酒怀”、“茶瓯”、“碗碟”…模具,还有制作大型陶器皿如:水缸、洒坛、米缸、茶瓶、菜瓮,金瓮(存骸骨或谷物种子)等器械转盘,和古窑遗迹。因此人们大量收集关于“建盏”相关资料和器具,设立“洞宫山民俗馆展览”。还以宝丰岩(大牛峰)道教二十七福地的老子、魏虞真仙为核心,创立大牛建盏”有限公司。为老子(太上老君)和魏真人、虞真人树立三尊“石像”供人参拜。据道教经典《浑兴经》载,春秋时期彭祖(黄帝七世孙陆终之子)第三子籛骞修炼于洞宫山宝台峰,潜心炼丹,丹成羽化升天。其门人大夫虞冲(翻),追踪到洞宫,后也在洞宫山羽化,史称二人为“魏虞真仙”。当年二人在洞宫山宝台峰採“荼”(即今之茶),煮茗以提神,并在宝莲峰下立窑烧制丹瓶和宝盏等陶瓷器皿。从此把殷商时期的陶瓷文化传入洞宫山人间仙境的“琅嬛福地”,促进了这里的《神农百草》五谷种植的农业生产技术,为了保护生产生活的优良谷物品种,常用陶瓷制造的陶坛、米缸、金瓮等代替金属器皿。俗话说:“茶瓷不分家”有茶的地方,就有陶瓷、青瓦存在。自从魏虞真仙结庐洞宫山“琅嬛福地”以来,给政和(关隶)人民带来“福”音。把中原先进的农耕文化传到闽东北洞宫山。相传:“魏虞真仙创虹溪”的耕牛与犁,就是老子骑牛度化的神物,从此老子在洞宫山也遗留—本《道德经》…。为了保质保量,会员们在洞宫境内到处寻找当年制“盏”的高岭土足迹,多次取样烧制,还敬请专家学者、陶艺师技术指导…。由于不同方位的高岭土烧制产品不同,最终根据史料记载,采集洞宫山宝丰岩右边的“佛陀门”坑,水帘洞(红旗瀑:今叶飞洞下)下的“高岭土”烧制成功。具有当年风格的黑釉“魏盏”和“虞盏”故称“阴阳”盏,还配备魏虞真仙的“符印”深得消费者钟情和喜爱常被收藏。
《洞宫山文化研究会》//
黄达源·陈孝钦收集整理
2022年7月20日
一枚古印章一部现代史?
我们在洞宫山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研究党吏时发现一个,保存完好的箱子,箱内存个用红布包裹的盒子。上面写着:“中华民国”“西南地库102库”和“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等字,分明是辛亥革命先躯黄兴创立“中国同盟会”、“红十字会”的印章合流落到民间。内存有(陈玉祯、李宗仁、李小龙、李烈钧、李桂花)五枚财务印章。这对研究中国红色革命历史确有价值的故事…继续在研究中。
《洞宫山文化研究会》黄达源·陈孝钦提供整理。
《花桥小上海》
花桥端午城隍庙,游人香客水不通。两岸繁华街卖市,竟胜上海古真如。
花间鸟语中山园,雕梁画栋古豫园。历代名著艺荟萃,好比天赐聚宝元。
(花桥端午新娘茶过桥全景/陈孝钦摄)
(花桥『白茶仙女』/陈孝钦摄)
《西江月》苏东波
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
口汤发雪腴酽白,盏浮花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
《磻溪古镇》美丽花桥,横卧在一条波澜壮阔的“蟠溪”之上,两岸的古建邀相呼应“蔚为壮观!”自然形成了一幅“江南水乡”“花桥流水人家”的悠美画卷!同时也蕴藏着不少神奇的历史故事和人文景观。花桥人,依山而建,伴水而居。仿佛象陶醉在一座“鸟语花香”的园林里!故此也被人称之为琅嬛福地·人间胜境!还有“苏杭(坑)市”和《花桥小上海》的美称…。充分体现了明清时代桥梁建筑艺术的高超。它和风水布局与人居环境相【】配,真正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以宫殿式、寺庙式、楼阁式、亭台式、石拱式的综合特征,建造在山水之间。人们生活在这里仿佛象在“天上、在地下、在人间”的三维宫阙里。每到端午节,国内外的善男信女云集花桥烧香、拋粽过桥记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桥的建筑特征融入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因素…。走进花桥就象翻阅一本活脱脱的天文、地理、环境、易居、百家、阴阳风水(科学)的集合式百科全书,和建筑史诗!它在华夏廊桥建筑史上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花桥建筑理念依托中国千年的大智慧,“天、地、人、合一”自然规律,是讲究“阴阳调和”与益人易居的生命学理念。桥的总体布局分上、中、下三级,上为天“魁星楼”;下为地“石拱桥”;中为人“古厝桥”合为一体,四周防火墙。桥拱用花钢岩砌成的石拱门,倒印在水中似轮明月,自然地形成了“阴阳”日、月“明”的天然景象,远观一轮月;近观一张“弓”的动人情景!同时也为人䜣说着“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若是艳阳高照与桥拱倒影相应照就自然地形成了月“阴”;日“阳”的阴阳迹象,或许这就是“明”字的“阴阳”学,怪不得当年刘伯榅投主朱元璋时,被关压期间悟出“日、月”阴阳“明”的道理,而后护主建立“明”朝,最终朱元璋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明朝成为一代“君皇”的报国情怀!当年“八个小孩一头牛,日月同行照九洲”的“朱”字歌谣流传至今…。
花桥更神奇的是桥拱中藏有两把宝剑,它可以预测“旱”与“涝”…并能自然伸缩(5~6)公分。相传:“它是(闾山教)的铃刀“阴阳”剑(箭)”张弓满月可射天狼·地妖。桥整体面积380平方米,分六排三道格局,共80根柱子,分妇道、神道、茶马古道等。(一)、妇道内设三个天窗,供过桥女拜天、祭神、抛粽子,若妇女没满五十周岁“上佛”,是不能走桥中“神道”的,只能走“妇道”保持圣净!也许这就是磻溪镇“妇道人家”的风范!这种风俗一直沿续到文革前。(二)、中间“神道”是举办端午节过桥庙会活动场所,男人、儿童和“新娘轿”隨时可以通过。(三)、“茶马古道”是专供牛、马、猪、鸡等通行的。花桥设立三道保持清洁卫生,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文明的典范!同时也是“人、神”勾通的桥梁纽带。桥內供奉着:“道教、佛教、神教、乡贤”等。“花桥”是观音座正堂,左右有魏虞真仙、许马将军、林公天王、福德正神、真武大帝、天王菩萨、通天圣母及乡贤陈桓、陈文礼二公等依次排例,集“佛、道、儒、贤”于一体,是包容大度的文明信仰文化。花桥其实是条艺术长廊,整座桥上共有壁画96幅。画面內容丰富多彩,有“桃园结义”、“岳母刺字”“水漫金山”“二十四孝”为题材的历史文化故事,以及“金鱼戏水”“鸟语花香”等花鸟壁画,真可谓是“史库”——画廊!桥对联共计39幅,其中柱联19幅、板联11幅、梁联9幅,内容意韵隽永,笔触古朴多姿。
当你登上“魁星楼”时,第一眼看到的是壁上书写着一首王勃的诗:“滕王高阁临江渚(沙州),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留。”,王勃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唐初四杰”,王勃是四杰之首,曾经写过《送杜小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等名著。看完落款后得知他是民国初年湖北书法家徐庆澜书写的。挂幅两边还配有一幅人品对:【陶菊、周莲】。陶:是指南宋初期的陶渊明,字无亮(又一说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未期南宋初期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菊:是指陶渊明对“菊花”品质的赞美!他曾写过《釆菊东篱下》:七朵金花次弟开,红妆素裹入屏来。一颦一笑生妍俏,百媚千娇含粉腮。玉蝶翩翩迎雪舞,仙娥款款下尘埃。谁言腊日无芳色,多彩丽姿任意裁。周:周敦颐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宋明理学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馀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到了极高的地位。莲:是他写的《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魁星楼的建筑理念,是仿江西《滕王阁》的建筑风格,它不称:“王”不称“霸”,独树一枝“文昌阁”!激励后人勤奋学习人才辈出的伟大希望。也是创建人留给后代最宝贵的文化遗产。魁星楼内分三开间,中心一间面向坂头上游,供奉的是“魁星”其余两间是供给名人雅士吟诗作赋的办公场所。光绪25年,洞宫80佘位贡、禀生云集花桥魁星楼组建了首个“机团读诗社(洞宫诗社)”,传说花桥楹联诗作都是该诗社成员之作,相传该诗社内1人念动咒语,任意两个目不识丁的人扛着三叉的柳技也能在沙中写出字来,记下自然联贯,便成了现今花桥的柱联。该诗社成员曾留下的许多诗作到今犹存。一首《魁阁书声》的古诗道出了花桥的情景!诗曰:“楼居百尺颖川滨,呼吸凌云近紫宸。藜火月明金石韵,桂香风定斗牛新。直登休让日边客,高唱恐惊天上人。翘首琅环(洞宫道教二十七福地)存大业,羡他子政若吟身”该地区还发现了一部《六音字典》更是研究洞宫山方言的宝贵资料。当你走进魁星楼正堂,发现室內塑的是主考官“魁星”及“玉笔”和“金童、玉女”四塑身,背景画是“龙飞凤舞”徐徐如生!据说:“古时候洞宫山人进京考试(考大学)都必须到魁星楼拜奉魁星”因此它香火旺盛人才辈出!“魁星”是北斗七星,用现代天文学语说:属于大熊星座的一部分,从图形上看,位于大熊的背部和尾巴,从斗身上端开始,到斗柄的末尾依次为天枢、天璇、天玑、天权(文曲星),玉衡、开阳(武曲星),摇光。前四颗星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斗魁,后三颗星“玉衡、开阳、摇光”组成斗柄,其中,玉衡最亮、天权最暗,据《史记,天官书》中称北斗为帝车之象,天枢为七星之枢纽,玉衡则是衡平轻重,开阳是开阳气,摇光乃摇芒之意,天帝坐在马车上一刻不停地巡行四方,因为北斗的斗柄在四个季节里,会指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所以古人常用它来划分四季“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而斗柄转过一周也就是天帝巡行一周,便定是过了一年。在魁星楼挂幅另一边还配有一幅人才对:【韩潮、苏海】。韩潮: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式人物。
苏海:苏轼、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娈城人,北宋文学家、诗人,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国数千年历史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三苏简介。苏其散文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诗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全才。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嘉佑二年(1057)与辙同登进士。后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杨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东坡志林》等。
苏洵是苏轼之父,二十五岁那年,被史彦辅和陈公美两人拉着、把峨嵋山玩个里外透彻。游山途中,他们听说西北数百里外的岷山也很壮美,于是再去岷山游历,一转悠又是半年。饱览岷山秀色之后,苏洵回来歇了几日,这才发现妻面带忧虑,只是不愿形诸言表。原来程夫人并不指望夫君能够光宗耀祖,却将腹期望全部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终日教他们读书认字,却又叹精力不足苏洵从她对孩了认真教上看出了自己如若续散漫下去,将来可能会落到儿子们耻笑的境地,这才认真琢磨自己和家庭的未来。过了不久,他的母亲史夫人不幸病故,二哥从外地赶回家为母亲守丧三年,兄弟两到了一起,免不了聊起自己的前途,苏涣有意问道:“三弟啊、你游历了那么多的名山大川,能不能写点文章,让我看看这纸上山川如何雄秀奇美啊?”这一下真的把苏洵难住了,他觉得满肚子是绵绣河山,却不知如何将它吐到纸上,想画画不成,写写不出,急得满头大汗。自从被二哥难后,再想想妻子对儿子教养的可望!他悟出其中的一个道理“子不教父之过”于是苏洵后来奋起“勤学苦读”,他一边读、一边写,把他游历过的山川奇景、人文景观、历史文学、诗经歌赋等都写出来,还教育两个儿子等成为独树一枝的文学流派。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确沒考中,但这种精神无形教育了儿子上进心,最后他把一切精力都放在教子身上,最终父子三人一同进京赶考,两个儿子同年考中进士,被人称奇为“父子登科”一门三进士的千古佳话!其实苏洵没登进士,但他的学识远超进士也被世人誉为“进士”,跻身唐宋八大家之例成为老三,他们三人各有千秋,苏洵主攻教育,苏辙从小官做起最终升迁为副相,苏轼一生才华显兢确一波三折,就因他路途坎坷的厉炼,撰写了三千多首诗!他与前妻离别时写下了“十年生死两亡亡,不思量、自难忘”的感人情怀;与第二任妻子结婚时写下“春宵一刻值千金”的人生价值观等令人寻味?可想而知,苏轼的悲、欢、离、合化着一首首人生淀放的诗(花)!
苏轼不但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诗人,还是一位水利专家、茶人等。他第一次到任杭州时,发现当地人饮水困难,并发动市民打水井,把西湖的水用竹管引入井內解决了当地人喝水难的问题。此后还把竹筒引水技术传授给罗浮的邓道士,他在广东的蒲涧用竹筒将水引入广州城解决了居民的饮水难问题,城里人喝到了二十里外引来的甘泉。在杭州他还写下了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来赞美西湖美景!熙宁十年(1077)苏轼调任徐州知州、四月到任,七月就碰上澶州黄河大堤决口,淹没四十五个州县,“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洪水的声势,苏东坡留下了这样的描写:“夜间沙岸鸣瓮盎,晓来雪浪浮鹏鲲”,一时间全城百姓惶恐万状。就在这危急关头,苏东坡挺身而出,喊出了“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的决心。他积极组织军民筑堤抢险,本人也亲荷畚锸布衣履,“庐于城上,过家不入”。在抗洪过程中,他还敢为人先~亲赴军营,动员禁军参加抗洪。他的这一举动感悟了禁军首领,得到了禁卫军的大力支持,组建了军民结合的抗洪先锋队,他还亲自写奏章皇上要求筑一道石堤,因当时国家财政问题皇帝没准奏;又奏筑一道木堤防洪这时皇上恩准了他时请求,创下了人间用木堤抗洪奇迹!多年后他再任杭州知府时发现,原来的水井很多半都水路不通而废,于是他下定决心再次号诏市民进行水改,把原来的竹筒换成了瓷管,确保了西湖水进入水井,解决了杭州城的饮水问题。苏东坡不但对水有深刻的研究,对“茶”更深一筹,茶源是千年历史“药王”所创。“药王茶”是高山野生茶,隋唐时期伟大的医学家、“药王”孙思邈在秦岭…据考证药王茶可能是神农炎帝所发现的荼(tu)它就是今天的茶,俗话说:“茶余饭后”乃是“荼”字,它能消食入药,古代药也叫“茶”,有甜茶、苦茶,良药苦口等。而“人在草木生”讲的就是茶字,被西方人称:“神奇的东方树叶”,茶主要生长在大武夷洞宫山脉中,从建州北宛茶都到三都(闽东)的茶马古道中,花桥、西门、赤岩等地的古民居宅门上有刻写着:“神荼、欎壘”门对联,就体现出茶(荼)对人的重要性,据说:神荼的“神”字是指神农时代;神荼的“荼”字是指现在的“茶”,因茶能治病除魔,被古人供奉为“神”!故此“神荼、欎壘”被人称为“门神”也保佑家门清吉平安。茶,〖唐〗代诗人李白曾经写过《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的诗!曰:“吟诗不厌捣香茗,乘兴偏宜听雅弹。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当魂。”茶对诗人来说已经上升到一种灵魂境界!苏轼对“茶”更加好爱!“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仿佛他与第三任初恋情人“茶”在谈恋爱,写下当时的情景!他曾经还写过80多首赞茶诗,有《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己翻煎外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杨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次韵黄夷仲茶磨》:“前卜初用茗饮时,煮之无问叶与骨。浸穷厥味臼始用,复计其初碾方出……。计尽功极至于磨,信哉知者能创物。破槽折杵向墙角,亦其遭遇有仲屈。”;《水调歌头》:“己过几番风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釆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等。还在建瓯北宛茶都(东峰凤山茶场)写下《东坡题跋》:“山如飞凤下舞之状,山下有石(凤冠岩),声如铜铁,做砚至美,如有肤筠然,此殆玉德也。疑其太滑,然至益墨。”……。真正体现了江南才苏东坡的才干。
花桥创始人陈桓和宋代苏轼虽然经历不同,但是同为进士出生翰林院士“尚书”职。不过苏轼是礼部尚书而陈桓是户部尚书。陈桓为何要把花桥建成“人杰地灵”的“文昌阁”~“魁星楼”呢?它与江西的“滕王阁”相似,和杭州的“龙图阁”相比美!这和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陈桓写《筑庆元城记》有关,因为他在庆元、杭州等地看到了苏轼的行事魅力,人格品质,文学才华和爱国情怀真是难能可貴!其目的,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启发后人勤奋进取,实现人生梦想!他还把古典文学、典故等,铭刻在花桥“魁星楼”上,如“陶菊”“周莲”;“韩潮”“苏海”拜文昌,及桥联、桥画、桥的建筑风格等,让人景仰!从此洞宫山人才辈出,“乡贤成林!”都得利于这桥先贤们的大智慧。据说花桥选址有道不尽的传说,夜晚禅坐,与500年前的先贤隔空心灵对话。传说风水先生问:桥有二址,一是后代阶到你为止?一是子孙官位将超越您?您茶饭不思数天,毅然选择前者。后人说您小气,怕子孙比您官大。让您背负委屈500年。谁可知?您饱学诗书通悟上善不争之道,您的大爱庇荫子孙……。到了改革开放时期,人们为了农业生产交通的方便,开通了花桥到镇前下庄的公路,于是坂头花桥人选择500年前风水先言的第二个建桥地址方案,建一条公路石拱桥,同时也希望后人官阶会有超之梦……!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到了九十年中叶,习主席在福建省任副省长时搞扶贫工作,来到政和县杨源乡的坂头花桥,考查菇农做菇情况,还和菇农陈李声、陈子肖等人合影留念!充分体现了习总书记的亲民情怀,他还在花桥留连往一小时,教导孩子们要以陈桓、陈文礼两位大人为楷模,好好学习他们!长大后为国家贡献等。习总听到了花桥的许多传奇故事历历在目,他走在花桥古街道上,仿佛象进入了一条时光隧道一样,体验当年的古驿道、古战道、茶马古道、古丝绸之路等交溶的乡间古街道上,他就象在翻阅一本本历代史、万国志、和治国理政的~无字天书!习总透过花桥现象看到治国的本质,花桥就象一本“道破天机”的活化石教科书。故此习主席在福建工作时就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大道理,只有青山常在,空气才有清新,人类生存才有最佳的条件。他看到“古丝绸之路”穿越花桥的繁华景象时,提出了新“新丝绸之路”建设的伟大设想,和“中国梦”!此后还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建设等,引领世界风骚。
习近平主席从福建省当副省长搞扶贫工作起,最终升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书记之位”仿佛就象洞宫山磻溪古镇(坂头·苏坑·花桥)人的千年梦想,梦见《脱皮龙皇帝位》会出真龙天子的“皇帝”!或许这就是习总书记提出《中国梦》开始的地方吧!这才是“花桥”的最大奥秘……。
洞宫山文化研究会整理(60岁之作)/黄达源·陈孝钦
2018年3月29日
俗话说:“人生如梦,岁月悠长!”转眼睛就到60年甲子年轮,今天对我来说很有意义!因为我来到这个星球上,整整走过了60年甲方子时光,60年对一个成功者来说,可以干一方事业,对于我来说,确一无所获,势如当初真可惜啊!曾经的过往化着一朵朵白云在脑海里闪过,我正在想“人”从阴间的一朵“花”;降生到阳间确成了“人”,这也太神奇了,“花开;花落”话人生!红花代表“女”性;白花代表“男”儿,这也是问?“花娘”的说道,没有科学依据只不过人们求“男”、求“女”,去问“花”的习俗。它已经在花桥“孕育”而生,延续了千年的历史。也被人称之为求子(观音送子)、求孙的“子孙桥!”…。它与人的遗传基因你未必有关系,但于佛教学的“因果”确实有关系,人的向往、人的渴望和人的追求、人的信仰,让我浮想连篇…。
小时候,“我天真的问过大嫂我从那里来的” “她说:是从石头缝隙里奔出来”,哈哈那我岂不成了孙悟空?我想这就象母鸡俯小鸡似的从蛋缝里奔出来?大家听了哈哈大笑!长大后才知道人是从孙猴子进化而来的,根据佛教的说法人是从阴间一朵花变化而来的,故此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化蝶、化花、化人、化神、羽化(成仙)、化石……。有人说它是“迷信”其实它是一种“艺念”或是“量子力学”的表现,而成为经典……。
2018年3月29日,我正在聚精会神的写《掀开花桥的神秘面纱》的传说故事,根本没有想到这天是我的生日。上午我女儿打电话过来问:“爸!你有空吗?” “我说:有空” “今天是你的生日喔!” “是我的生日?” “对啊!你过来吃晚饭吧,” “好的!”……。这时我脑子里正在写“人杰地灵”的花桥“出皇”之事呢……。想当年,我在挂棹上吃饭,争“皇帝位(棹轿仔)”的情景历历在目,吃饭时总想争“皇帝位”,若是争不到“皇帝位”就哭;争到它就笑!那时好奇心特强,或许这就是《儿童心理学》吧!坐上了“皇帝位”吃饭又快又香连人都很乖,也非常有自信、有安全感,主要的原因是有两位保护神在场护佑,一个是我姐(孝姬)、另一个是我嫂(黄历慧),她们坐在我的两边仿佛象左右手,东、西宫娘娘似的呵护着我!我坐在中央“发号施令”……。这或许就是古代皇室培养“皇子”的情节吧!,挂棹相传历史悠久制作科学,对洞宫山人饮食习俗来说很有讲究,吃饭可以考验一个人的家庭教养、品格、及生活状况等。第一、挂棹好处多不战空间,吃完后挂起来空间可以再利用。第二、棹底还可设火炉,用来生火取暖等。第三、受到传统文化的引响,吃饭坐棹(坐位)也分三、六、九品等。皇帝棹(挂棹)坐九人,棹轿仔(皇帝位)两边分东西宫、左右臣等,棹尾分庶民百姓共坐九人,代表“九五之尊”!而人丁棹与《易经》有关,它分四面、每面各坐三人,三·四十二人,代表地支的十二生肖,及人丁兴旺的內函。八仙棹就是方棹分四面八方,每边各坐两人,二·四得八共八人,称:“八仙棹”等。第四、在婚庆嫁娶礼仪上要排两种棹,1、天堂客棹坐十二人碗筷排十二份;2、厅尾一棹坐八人碗筷排八份,叫“八仙棹”,也称打八仙!它是专供“轿夫、乐队”坐的八仙棹,有道是:“八仙贺喜、大吉大利!”的佳话流传古今。第五、因洞宫山是“道教二七福地”的“人间仙境!”出神仙的地方,故此家居“琅嬛福地”的西门、西溪、西岩村人,吃饭也用“八仙棹”取代了“皇帝棹(挂棹)”沾点仙气!还有人说他们是神仙(魏虞真仙、张国老仙、李“乐皇”)后裔,每家的“小皇子”坐棹(坐位)吃饭仿佛各个象个小神童!苏坑还有一种棹叫:“龙头棹”是软脚棹,脚可收起来放在一边不战空间,四角雕刻“龙头”表示龙游四海的函意,相传它是皇帝传用品,后被户部尚书(陈桓大人)绘图还乡后所创。当时洞宫山的大户人家不论做什么棹,如:挂棹、八仙棹、香案棹等。棹角都要雕刻“龙头案”,可是洞宫山人对“龙”的敬蔚有多崇拜!或许这就是“叶公好龙”的真实写照……。就连日常生活也离不开“龙”,如宋代北苑茶都的政和白茶,也制成“龙团、凤屏”等。故此人们望子成龙;梦女成凤的欲望有多高!渴望在这片土地上会出真龙天子的皇帝梦!总而言之在武夷山脉洞宫余脉的“磻溪镇”境内,有皇帝岩、皇帝洞、皇帝位、皇帝豆(植物)、政和状元峰等奇景知多少?难道这不是江南水乡的“皇帝梦”吗?……。
第一次、登上脱皮龙“皇帝位”时,我记得是(三~四)岁那年被几位姐姐背着登上“皇帝位”,至今还记忆悠新,有陈孝姬和陈孝姿等人,轮流背着我登上“皇帝位”,我首先看到的是一片粉红色的风化土,仿佛象圆椎形的大沙漠,峰顶点缀着一块约六平方米的绿草地,长满青草和几株小树,这就说明它水土流失得很厉害,它又是福州马尾到坂头西里十六都山脉的主峰,因此被人称谓:“皇帝位”的来由!据姐姐说:“脱皮龙”要恢复“原森态”,蟠溪镇才会出“皇帝”!这个千年的“梦”想流传到今,给人留下深深的印象和美好的愿景!我从那时起带着这个梦想,至今已高达六十岁生日了,整整走过一个甲子,才真正悟到“脱皮龙出‘皇帝’的”奥秘……。据村民说:“苏坑龙井岗有口龙井,井“水”是专制火星岩的“火”的,“从前有位被破骨华(吴国华)风水师,路过苏坑,破了脱皮龙的风水!叫村民把龙井岗的井填掉,因此火星岩起火了,无水克火,把脱皮龙烧得只留下一块被皇帝坐的龙椅位没烧光”故此脱皮龙“皇帝位”由此得名。
第二次、登上“皇帝位”是时隔二十多年后的一个正月初二,由陈孝伟帅领我们登山,当时有陈子利、陈子游、周良宝、陈孝女等十多人登峰,登上“皇帝位”后我发现,曾经的“龙椅”没见了,形成了一个光头山,我就问“皇帝位”那去了?其中有人说:“上天”了、又有的说去北京了、还有的说入联合国了……。其实它是水土流失的结果,大家议论纷紛!后来我才真正了解到“皇帝位”变迁的原因,早年村里有几个堂弟上山砍柴登上皇帝位,把几株古树砍掉,因树根腐烂又经过多年的雨水冲洗,造成了水土流失而形成光凸山,真可惜!中午我们回到了脱皮龙的田坪上生火、做饭、野饮,陈孝伟打开录音机,放进带子,唱起了八十年代最流行的劲舞曲,大家在自然的山水间、田野里、饮烟下,唱歌跳舞!仿佛人在天上、在地里、在人间、在“梦想”的宫阙里,放飞歌唱!傍晚回到苏坑,在孝女家叫饭举行歌舞晚会,大舞台就在古村落土木结构的厅堂里,村子里的户老乡亲和送年贵客纷纷前来观看跳舞,体现了八十年代的改革春风已吹进洞宫山川了。笫三次、登上脱皮龙“皇帝位”我已是年过半百了,此时的心情非常沉重,回想曾经的过往,在脑海里显现,对于一个在外打工的人来说:“卷念故土”乃自然、创业“梦想”是天性,当一个人走在异国他乡,进入梦乡时,常会编织出一箩箩磨不掉的美丽乡愁!人们的每段经历不论它是得还是失,都充满着美好的憧憬!也铸就成一首首诗、一首首歌!也许这就是《诗歌》的原由吧。
第三次、故地重游思绪万千!我从坂头到苏坑、花桥到天井洋乃至“磻溪古镇”走访一片,收获不少。同时在这片被人誉称为“人间仙境”的土地上,收集了好多历史资料、人文景观和故事传奇等。还在龙井岗、门前岚、天皇佛水、脱皮龙“皇帝位”进行实地考察,根据这里地理条件、自然景观、人物风云和民间传奇于一体,整理成诗歌、散文、传奇故事载入《苏坑陈氏族谱》。还把建设坂头美丽乡村、古村落的相关材料,整理成初稿提供给省交通厅下派坂头村第一书记陈庸卫,和省住建局黄德新等同志,进行设计坂头“文化名村、古村落”做长远规划等。这次登上脱皮龙“皇帝位”感慨万千!同时也发现当年生长在“皇帝位”上的小松树苗、茁壮成长~“松竹延青”!但经过60年的生长发育,原本的小松树至今长的高度不超两米,象一把~把撑着的伞,替代了峰顶上的绿草地。由于营养与水份的缺乏,只有“皇帝松(硬毛松)”才能在这里存活下来,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它不向上生长;反而往下生根、往横向发展等。俗话说:“树大根深”而皇帝松则是树小根长,或许这就是“先小人后君子”的松树风格!今天它的根已经穿越沙漠地带(20~30)米,绅到有山皮的营养层吸收天然的养份而活下来。“皇帝松”毛硬、刚毅、而锋芒,它“能屈能伸”也不攀比,为了物种的生存,它敢于担当求生欲望也特高!它的根系仿佛象万里长征的工农红军,穿越大沙漠来到武夷山下的洞宫山,建立闽东北红军革命根据地,迎接全国解放的喜讯!或许这就是生灵的根基与天命论……。
山高人为峰,当你登上脱皮龙“皇帝位”时,有种超然的感觉!仰望四周群山环绕泗水东流,一切都在你的脚下,一幅天然的“磻溪绣绵”显现在你的眼前,仿佛象毛主席坐在藤椅上仰望“江山如此多娇”的大好河山……!此时的我却回想起“唐代四杰”王勃写的《藤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栏外长江空自留”……。
洞宫文化研究会/陈孝钦整理
2018年4月份
《精忠报国》
坎坷无奈皆陆游,报国无门心亦忧。 科举除名怪秦桧,内外争战谁不愁。
操戈扬鞭跨战马,日月星辰草兵书。 一起一落北失利,二起二落回蜀州。
三起三落辞官去,四起四落嘲风月。五起五落香如故,人生何处不起复?
『宋』爱国诗人陆游,曾经游洞宫山“琅嬛福地”时,在天庆观摩崖凿刻留下美丽诗篇!《雨晴游洞宫山天庆观坐间》诗云:“近水松篁锁翠微,洞天宫殿对清晖。快晴似为酴醾计,急雨还妨燕子飞。道士昼闭丹灶冷,山童晓出药苗肥。拂床不用勤留客,我困文书自怕归。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公,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五起五落,经历坎坷,留给后人近万首诗词歌赋!陆游二十岁就定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三十岁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而遭投降派秦桧打击,被除掉了名字。但他毫不消沉,回乡后仍攻读兵书,刻苦习武,准备抗金卫国。直到5年后,秦桧病死,陆游33岁时才入仕。
“一起一落”最先被宋高宗任用为福州宁德县主簿,四年后,宋孝宗赵昚(慎)即位(公元1162年)恩赐陆游进士出身,任职枢密院编修。宋孝宗赵慎起用主战派张浚,陆游趁此良机提出了许多政治军事主张,并给予赵慎以有力支持。但是北伐失利,宋再度向金求和,孝宗意志动摇,朝中主和派重新抬头,张浚被罢官,陆游也被削职还乡。诗歌代表作《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颖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二起二落”投身军旅,1169年,陆游44岁时再度被孝宗启用,1170年到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任通判,主要负责学事和农事。后来又到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府中办理军务,积极向王炎提出恢复中原的作战策略。但是,由于朝中投降派的阻挠破坏,王炎被召回朝庭,幕府也被撤散。陆游的作战主张不仅得不到实现,自己也被调到成都府安抚司任参仪官。1173年夏,他被任命为蜀州(四川崇庆)通判(副州官)。不久,又被调到嘉州(四川乐山),年底才又回蜀州。报国无门,爱民无力,终于在1174年十月,陆游又被调到荣州(四川荣县)去摄理州事。陆游,在蜀州虽然只有一年多时间,但对蜀州感情十分深厚。
“三起三落”负责水利,1178年,陆游53岁,又被宋孝宗启用为福州提举常平茶盐公事,第二年改任江西常平提举,主要负责管理农事方面的工作。偏巧次年江西逢水灾,陆游擅直开仓放粮救济,并亲自“榜舟发粟”,又被主和派以“越规”为由弹劾,陆游第三次被迫辞官,又回家山阴隐居了近六年。名诗《书愤》就是这时期陆游回忆当年的军旅生活、有感而发一挥就写成的,饱含热泪地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郁愤之情曰:“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四起四落”就在61岁的陆游写下《书愤》的1186年,又被孝宗再度启用,任命为严州知州,这回陆游在严州任上任职二年多时间。在赴任之前,陆游去京城杭州觐见宋孝宗,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时,写下了有名的七言诗《临海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各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这首诗,陆游隐隐表达了厌倦官场之意四起四落,对宦海沉浮、世态炎凉有一丝感悟。1189年宋光宗赵惇即位后,改任陆游为礼部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但不久陆游因“广开言路”的谏言,再度被主和派群起而攻之,被以“嘲咏风月”为由罢免,再次回归里,在家赋闲长达十多年。这时期,笔耕不辍的陆游对人生有了更深的体会,结合自身的经历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对自己的坎坷遭遇进行了回味,表达了空怀壮志,报国无门的无奈:“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1192年,67岁的陆游写下有名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兵河入梦来”。
“五起五落”荣归故里的陆游,于宋宁宗赵扩即位(1194年)后的8年,陆游已77岁高龄了,第五次奉诏入京担任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兼任秘书监,主要负责编撰《两朝实录》、《三朝史》。完成史书编撰后,陆游被提任为宝章阁待制,相当于朝延的顾问,得以享受省部级干部待遇返回故里养老。即使晚年回到浙江山阴老家,也还写了许多记念蜀州的诗篇。蜀州人民也怀念放翁诗人,诗人长溘之后,人们的罨花池旁为他和赵忭([宋代]一御吏,曾作蜀州官)修一庙宇,称赵陆公祠,后改称“二贤祠”。现在“二贤祠”己改为“陆游纪念馆”。八百多年来,蜀州人民怀念伟大的爱国诗人,人们扶携幼,不远千百里前来瞻仰、凭吊陆游。罨花池是陆游生活过的地方,这里的水榭楼台、林木花草,都篆刻下传大诗人忧国忧民的诗篇。陆游因忧国忧民悲愤成疾,于1210年1月26日与世长辞,卒年85岁。临终前,写下绝名诗《示儿》,表达了自己弥留之际依旧爱国的强烈心情:“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五起五落的一生,正如他所写的《卜算子·咏梅》,托物言志,暗喻自己一生尽管坎坷多难,仍坚贞不屈,始终保持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他的一生历经坎坷,报国无门!当时他遭秦桧打击时,是“科举无名”。33岁入士后,又经历了“五起五落”。当他远不消沉、逆袭而上,研兵书、吟歌赋…活到了85岁。撰写了上万首诗歌之最!留给后人参阅,也道尽人间的苦难。他始终“精忠报国”体现出一个“爱”字!以“爱国者自居”虽然不能象诸葛亮那样写成出师表,但是他最后却写出《示儿》的绝名诗句足矣了。
洞宫山文化研究会/黄达源· 陈孝钦整理
2022年7月20日
(太姥山,最早据《力牧录》载,是黄帝的老师容成子修练的场所,后移住崆峒。据黄帝的老师容成子修练于太姥山、移住崆峒。黄帝的老师容成子修练于太姥山、移住崆峒。)
太姥山,“山海大观”著称:传说诸仙每年到聚会一次,故又有“海上仙都”之美名,它北望雁荡山西眺武夷山三者成鼎足之势。雁荡、武夷地处通衢,声名远播,而太姥、僻居海隅,知之者鲜。闽人称太姥、武夷为双绝,而浙人视太姥、雁荡为昆仲。太姥山乃太姥娘娘之道场。汉王烈《蟠桃记》云,尧时一老太种兰山中,遇仙人指点,于农历七月七日乘九色龙马升天。
《力牧录》载,黄帝的老师容成子修练于太姥山、移住崆峒。
他回京都后摩霄庵慧明塔的石壁上,镌刻有“天下第一山”相传『汉』东方塑题。立即奏明武武帝,册封太姥山为天下三十六名山之首。
宋祝穆《武夷山记载》“秦始皇二年八月十五日,武夷君与皇太姥,魏王子骞辈,置酒会乡人于峰顶。在酒宴上太姥称乡人为曾孙。即是神仙会,太姥当然是乘云而来。但这段记载又透露一点信息,即“魏王子骞”,再次引证了太姥是尧墟魏国的始祖母。”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二八载:“太姥山三十六峰,在长溪县。”晋王列《蟠桃记》云:“尧时有老母,以蓝染为业,后得九转丹砂法,乘九色龙而仙。”清嘉庆《福鼎县志》记载:尧时有老母种蓝于此,后仙去,因名太母山。汉武帝命东方朔授天下名山文,改母为姥。”
《山海经》中西王母,她更接近于太姥的原形,到了汉代西王母己是光仪淑穆的女仙了,直到《西游记》出现,西王母终于成了今天定型的玉皇大帝的皇后。
对汉武帝时代东方朔与西王母,东夷对墟,西昆对东海天然东西相对,先以东而入西再由西而返东。这是中国人生观中的壶天旨趣,非费长房莫能睹其壶奧。
太姥山闽浙交界,据《山海大观》著称:传说诸仙每年到聚会一次,故又有“海上仙都”之美名,它北望雁荡山西眺武夷山三者成鼎足之势。雁荡、武夷地处通衢,声名远播,而太姥、僻居海隅,知之者鲜。闽人称太姥、武夷为双绝,而浙人视太姥、雁荡为昆仲。太姥山乃太姥娘娘之道场。汉王烈《蟠桃记》云,尧时一老太种兰山中,遇仙人指点,于农历七月七日乘九色龙马升天。《力牧录》载,黄帝的老师容成子修练于太姥山、移住崆峒。
摩霄庵慧明塔的石壁上,镌刻有“天下第一山”相传『汉』东方塑题。他回京都后立即奏明武武帝,册封太姥山为天下三十六名山之首。
俗话说“茶瓷不分家”,随着茶产业发展,也促进陶瓷、砖、瓦业的发展,而后出现了瓦屋茶楼等古建;代替了茅屋。
彭祖以国为氏,为大彭氏,其大儿子曰:篯武、二儿子曰:篯夷,都在闽浙赣边区的勒溪拓荒种荼(茶),此山后用其二子名字为山名,故得“武夷山”之名。其三子曰:篯骞,因遭世乱隐居洞宫山道教二十七福地种荼(茶)避世。最终在洞宫山修道成仙!,曾经参于药典“神农百草”研究等事项。
据江苏徐州、殷墟考古证实,它是大彭国遗迹,彭祖(篯铿)是大彭国的创始人,以国为“姓”成为了大彭氏始祖,叫彭祖。故此在闽北大地与江浙地区,所有姓魏、姓钱、姓彭的大户,多数都是彭祖后裔。
道光年间的《武夷山志》(下简称《志》)“总志”第一句即称此山为仙窟,琳宫梵宇鸟革翚飞,极尽华丽之能事,宋朝淳熙年间朱熹开辟紫阳书院,即为南国之巨观,又且为文化界之盛事,一时学生云集,成为传播朱熹理学的有力力量。其后一些著名学者在靠近书院的地方又分别修建台亭庄馆,所谓继志传道,出名的有见罗书院,九峰书院,云寮书院等。
据《康熙字典》“夷”字条有个解释:“又山名。武夷,在今崇安。有十二峰九曲之胜。相传篯铿之了长曰武,次曰夷,隐此得道,故名。”此说实际出自《例仙传》:“篯铿隐于此山,二子曰武曰夷。”篯铿即有名的彭祖,是先秦道家人物,相传活了八百岁。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籛武,一个叫籛夷,在此山隐居修行得道,后人就称此山为武夷山。
此山横跨江西与福建和浙江三省,位于铅县、武夷山市内,后者以前叫崇安县,1989年撤县建市,并改名为武夷山市。
武夷山的传说:武夷君与太武夫人为闽中最著名的两种传说之一。这个武夷君与彭祖毫无关系,而是另一种说法、另一位神仙,陆鸿渐《武夷山记》说“昔有神人降此,自称武夷君”《史记封神书》已经写到汉世祭祀武夷君用乾(干)鱼。
武夷山既为东南名山,又有神仙传说,自然会为方士羽流所重。唐时名道杜光庭在《洞天记》中把武夷山视为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投送金龙简,正式认可了其十六洞天之名。自唐至宋,朝廷屡有加封,武夷君在官方的称谓中先是显道真人,后为仙道普利冲元真君。传说得其度化之人,有十三仙之多,世称武夷十三仙。
以是之故,秦汉以来,羽流云集,名道颇多。如唐贞元年间有钱郁霄、刘永志、李氏三女冠,后晋天福年间的,南唐元宗李璟之弟李良佐也弃了皇族荣华来此。后来道家高人吕洞宾、知微子、王文卿、高文举、白玉蟾、江师隆、张三丰等都曾先后来此山修栖止。
掀开大武夷五夫“兴贤书院”、武溪书院和五夷的人文景观
五夷在《封神》中有五夷山而无武夷山之名,而五夷山又实藉无名,常被网上自动纠错成武夷山。其实五夷或许就是“东、西、南、北、中”的三山五岳。阐教破十绝阵之化血阵时,燃灯正愁本教无应劫之人(其实就是炮灰),忽有五夷山白云洞散人乔坤下山。但他并不是第一个,后来燃灯与赵公明大战时,又有五夷山散人萧升、曹宝现身相助,以奇宝落宝金钱收了赵公明的定海珠。最后还有两个金毛童子,在杨戬得三尖两刃刀和淡黄袍两宝时出场,旋即拜杨戬为师,自云亦是五夷山。据原著说,五夷山一共出场五个人。古人觉得中国居中,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夷、戎、蛮、狄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称呼,而且贬义居多。道门的核心人,阐、截、西方四教,四教相当于是中国,而阐教更是道德至尊,除此之外的散修都是修真界的边缘人。边缘人也是蔑称,这个意义是与夷狄相通的,五夷就是五大散仙,五夷山就是五人修真之地。而论其现实中的原型,恐怕真的与福建的武夷山有大有关糸。
在阐、截的生死存亡之争中,散仙必须进行占位。万仙阵上,通天教主摆出截教有史以来最强阵容:前后排山岳修行道士与全真,左右立湖海云游陀头并散客。道士、全真、陀头、散客正是组成截教大军的四股力量,散客就是散在天下各处的仙人,亦即散仙。此役截教煌煌万仙,可谓将封神世界中所有潜势力都一网打尽。谁敢反抗圣人的征服?但偏偏有两股散仙势力就敢!第一个是西昆仑的度厄人和陆压道人。度厄两个弟子李靖和郑伦尽皆叛商助周,又借出定风珠给阐教破阵,态度不要太明显。而陆压下山以来,先杀赵公明、再战三霄孔宣,又参与了诛仙、万仙两战,公然不把通天头当瓣蒜。第二个就是五夷山五大散仙,无一屈服于截教势力,全部站在阐教和西岐这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阐截相争中,截教优势明显,天下散仙尽入截教门中,正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的表现。但西昆仑和五夷却是唯二的例外,西昆仑也还好说,毕竟陆压实力大,五夷山有什么?道行并不高深,基本上就是当炮灰的。他们为什么助周?这大概的确投映了作者的某种价值观。
武夷山的得名:
据《康熙字典》“夷”字条有个解释:“又山名。武夷,在今崇安。有十二峰九曲之胜。相传篯铿之了长曰武,次曰夷,隐此得道,故名。”此说实际出自《例仙传》:“篯铿隐于此山,二子曰武曰夷。”篯铿即有名的彭祖,是先秦道家人物,相传活了八百岁。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籛武,一个叫籛夷,在此山隐居修行得道,后人就称此山为武夷山。
此山横跨江西与福建和浙江三省,位于铅县、武夷山市内,后者以前叫崇安县,1989年撤县建市,并改名为武夷山市。
其地胜迹极多,道光年间的《武夷山志》(下简称《志》)“总志”第一句即称此山为仙窟,琳宫梵宇鸟革翚飞,极尽华丽之能事,宋朝淳熙年间朱熹开辟紫阳书院,即为南国之巨观,又且为文化界之盛事,一时学生云集,成为传播朱熹理学的有力力量。其后一些著名学者在靠近书院的地方又分别修建台亭庄馆,所谓继志传道,出名的有见罗书院,九峰书院,云寮书院等。至于名胜《志》中收录,峰49座,岩83座,石(名石、刻石,题诗石等)63座,坛4,嶂2,岫1岛1,岭8,冈3,峡1,洞46窝5,窠4……此处豅(长大的谷山)、坞、一坑、洲、坪、崖、川、原、坡、窟、石门、林、园、江、湖、溪、滩、潭、涧、泉、池、沼、塘、井等共100余处。建筑方面,则有祠21所,堂33所,僧道宫院100余座,书堂、书窒、室、楼、阁、台、亭、庄、馆、斋、宇、山房、草庐(结庐)、别业等各类大小建筑,又是200多处。
武夷山物产丰富,有名的大红袍、金骏眉正是武夷茶,竹果蔬药、禽兽花草也不在少数,《志》中收录不多,但那只是为古代博物学并不发达,在自然学科飞速发展的今天,武夷山早已被视为“保存了世界同纬度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糸统……几乎囊括了中国亚热带所有的亚热带原生性常绿阔叶林和岩生性植被群落”。
武夷山的传说:武夷君与太武夫人为闽中最著名的两种传说之一。这个武夷君与彭祖毫无关系,而是另一种说法、另一位神仙,陆鸿渐《武夷山记》说“昔有神人降此,自称武夷君”《史记封神书》已经写到汉世祭祀武夷君用乾(干)鱼。
武夷山既为东南名山,又有神仙传说,自然会为方士羽流所重。唐时名道杜光庭在《洞天记》中把武夷山视为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投送金龙简,正式认可了其十六洞天之名。自唐至宋,朝廷屡有加封,武夷君在官方的称谓中先是显道真人,后为仙道普利冲元真君。传说得其度化之人,有十三仙之多,世称武夷十三仙。
以是之故,秦汉以来,羽流云集,名道颇多。如唐贞元年间有钱郁霄、刘永志、李氏三女冠,后晋天福年间的,南唐元宗李璟之弟李良佐也弃了皇族荣华来此。后来道家高人吕洞宾、知微子、王文卿、高文举、白玉蟾、江师隆、张三丰等都曾先后来此山修栖止。
至今武夷山道教遗存极多,上述“僧道宫院100佘座”即指其事,其中著名者有武夷宫、止止庵、桃源观、凝云道院等。然而武夷君究竟是谁,除了在远古时惊鸿一现之外,历史中也没有他的记载。甚至连大儒朱熹也搞不清楚,他观察到山中“舟船棺柩之属,柩中遗骸,外列陶器”,因而推测,所谓武夷可能就是当地夷落的君长,事迹湮没后被奉为仙。事见《武夷图序》。
按,武夷山中确有三项古闽人的遗迹,所谓仙蜕、仙船和虹桥板。仙蜕就是仙人蜕骨(道教仙人蜕骨;佛教舍利子),仙船就是船式的棺材,架于悬崖横木之上,虹桥板就是岩壁上的桥板梁柱,都在两崖绝壁之上、人迹罕至之外,因此都破传为仙物。尤其虹桥板曾被人所得,“色黝而泽,文理坚栗,发声清越,材中琴瑟”,大家都以讹传讹的认为,如果设拿好,就会凌空飞去。
今天我们都知道,这些其实就是悬棺。古人为了使尸骸免于人曾的侵扰,就把棺材放在悬崖峭壁之上。
五夫“兴贤书院”,位于福建武夷山市五夫里(镇)。据民间传说,肇建约南宋孝宗朝,因其坐落地名为“籍溪坊”,而其旁尚建有“籍溪胜境”的牌坊,故可推断为纪念先贤胡胡宪(号籍溪先生)而构筑。另据传,朱熹当年在该书院讲学授徒。所谓“兴贤”,即寓有“兴贤育秀”、继往开来之意。后书院于元初毁于兵燹。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乡人连城珍等十四人首倡经崇安县令张翥的支持,进行重建。后因南平地区为了开开发旅游资源,已于1988年修竣这所书院,,并在书院内设陈列室,陈列五夫里历代名人如刘子翚、朱熹等先贤遗迹和黑迹等有关文物和图片等,使五夫里昔日文化昌盛、理学繁荣之风貌得以重视。
指导单位:国学文化传承委员会 北京华夏寻根之旅文化院 Copyright ©2010-2023 gxwhcc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