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文化传承网

    

继承传统 · 学习现代 · 着眼未来

 人物
当前位置:
大家风采
柴克义
    发布时间: 2022-06-16 09:33    

针灸专业,擅长婴幼儿疾病的针刺治疗;创造了针刺“天地交战”手法



柴克义

柴克义,针灸专业,擅长婴幼儿疾病的针刺治疗。从事针灸事业50余年,于1971年发明了“督脉当归注射疗法”,它适用各种慢性病,特别针对颈椎、腰椎骨质增生、高位截瘫、脑瘫、偏瘫、强直性脊柱炎、植物人复苏后的康复治疗等,疗效显著。创造了针刺“天地交战”手法。它适用于各种痛症,胆、尿结石的排除,肠梗阻,急性阑尾炎,癌症的疼痛及植物人的复苏等。

柴克义医师根据实践需要,运用自己五十余年的临床经验,编写了《简明实用神经学》,内容通俗,扼要,除讲理论外,编写的原因是因为社会一直在发展,科学在不断的进步。西医之所以发展快,是能接受先进的科学技术,如:居里夫妇在寻找放射性元素时,发现x射线和伽玛射线。西医用爱克斯光线透视,伽玛射线用于手术等。中医,中药不懂神经学是可以说得过。而现在针灸你不懂神经学,无法理解针灸的原理。

书店有关神经学书籍很多,也很厚,但是让有意学习针灸者购买,究竟哪一本适合呢?而且针灸专业缺少类似神经学的书籍。这本书目前出版发行有一定的困难,他希望待自己百年之后能有人去继续做这项工作。

所获荣誉:

2008年10月,国际科学研究院聘为终身客座教授并颁发证书;

2010年1月,以特邀嘉宾的身份出席第四届中医药发展论坛;

2010年1月,由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和中国民族卫生协会颁发“2009中医特色疗法”牌匾;

2015年4月,被中国管理创新发展研究院聘为客座教授并颁发荣誉证书;

2016年,以特邀主席团副主席身份出席社会各界爱国人士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7周年庆典;

荣获“世界华人优秀创新成果”国际金奖获得者奖杯。

 


针刺天地交战法

柴克义口述(任何利整理)

《灵枢·九针十二原》治病时写道“而属百姓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⑴。从中看出,人们有病最好的治疗方法是针刺。针刺的方法是通经脉、调血气、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针刺或艾灸要得气。“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⑵。“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⑶。“所谓‘气至’‘得气’,就是针刺或灸灼穴位时,病人产生酸、麻、胀、沉重或冷热的感觉,以及这些感觉沿经脉传导放射现象,现代则称之为循经感传象”⑷。历代医家根据不同的病情,研究出各种不同手法上百种。补虚泻实,不虚不实则用平补平泻,大体可分三类。有按经脉走向补泄,有授时间开合补泄,有按捻转方向补泄,亦有按呼吸补泻.......

有一牙痛患者求治于我,我从头到脚扎了20多针,但他的牙痛没有起任何作用。别人扎一针而止痛,而我扎了20几针,每个穴位都治牙痛,为什么不见效呢?后来看了电影新闻记录片,说的是一个患者做胃局部切除。手术室好似巨大的玻璃半球扣在了水泥地面,里面铺有地毯,设施齐全,还有无影灯。外面围绕手术室设两层走廊,便于来宾参观和记者摄影。手术室内有医护人员和患者,还有一名记者。手术即将开始,有名针灸师手拿约二寸长的针,刺入了患者左上肢支沟穴。针体来回飞速旋转,不停的提插,但上下幅度极小。一会儿,针灸师说“开始吧”,医生用刀切开了皮肤.......,记者问“你痛吗”?患者说“像什么东西在我肚皮上划了一下”。记者与患者谈笑风生。医护人员有条不紊的进行手术,外围参观者聚精会神的看着,记者们来回的在不同角度摄影。针灸师从始至终极速捻转提插银针,直到做完手术。患者从未喊痛,或露出疼痛的面容。这就是针刺麻醉,没有用任何药物的情况下进行外科手术。为了掌握他的针刺手法,这部电影我陆续看了三遍,从此走向徒手练习此手法的不归之路。

我把这个手法命名为“天地交战法”,(以下简称“天”)。天:针进入的上部,人:中部,地:底部。“天”一次将针刺入地部,高速捻转,极速提插,提多进少(提插幅度甚微),至止提到天部,再迅速刺入地部,反复行此手法,半小时左右生效。

“天”选择穴位是有讲究的,不是任何穴位都适用。选择肌肉丰满的四肢穴位,如手三里、支沟、合谷、足三里、胆囊穴、阑尾穴、三阴交等。头部(除人中外)、颈、背、腹、胸等部不可施用“天”。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蛔虫病比较普遍,尤其农村孩子。这种病影响患者腹痛,食欲不振,发育迟缓等。驱虫的方法普遍吃药,其中一种叫宝塔糖,虽甜味适口,但也有毒副作用。我采用针刺疗法,取手三里,足三里。用“天”,捻转针体,提插均慢,治疗全程5至6分钟。再次大便必排除蛔虫,基本上达到了百分之百。

有人爱问其中的医理是什么?早在四百年前,明代杨继洲曾言:“百脉之皆归于头”⑸。他说的头,相当于现代的脑。今天我们处于信息时代,那么我给经络的定义,应加上一条“传递信息”的作用。早在藏象学中了解到,“藏、居于内,象、形于外”。就是藏在体内的脏腑,其功能表现于外的象征。这就证明了体内的脏腑功能表现,由经络用不同方式传递到体表。医者用不同的外在表现来观察体内脏腑的病变,而形成了望、闻、问、切。这是经络由里向外的传递疾病信息的作用。更主要的是把针刺灸灼等治疗信息传递到体内。这就是我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经络系多层次、多功能、多种形态的立体结构的理论”⑹。“中枢神经系统是经络现象的主要环节”⑺。“经络——大脑皮层——内脏相关学”⑻。孟昭威教授提出了第三平衡论,生物全息论学说⑼。根据以上学者专家的论断,我可以得出这样结论:选穴准确,手法适宜,针刺后有一条循性传导线,沿体表的经络线上下传导,“气止病所”。我把这条线称之为第三平衡线,它的感传速度为每秒0.1m,作用是保持体表和内脏的平衡⑽。最主要的是“第一平衡体系是躯体神经,其传导速度每秒100m”⑾。当穴位受到针刺或灸灼后,经络首先沿第一平衡体系将这一信息传递到督脉(与脊中枢神经重叠)至直传递到网状系统。由网状系统交丘脑,投射相关大脑皮质。“循经感传现象主要发生在大脑皮层”⑿。

“天”对肠梗阻的治疗特殊作用。肠梗阻是指肠腔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肠道,引起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便、排气为主要特征。病情多变,发展迅速,如治疗失当,危及生命。中医将它称为“宿食”、“关格”、”肠结”等病证。概括为痛、胀、呕、闭。病因劳过度,饮食不节,饥饿难忍的情况下猛食,手术后的肠粘连。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治疗上通腑攻下。明代徐风曰:“手足上下针三里,食癖气块凭此取”⒀。食癖就是停留在肠道的宿罢食,由于肠道不通而引起的腹痛、腹胀、呕吐、气便不通,由此可以确诊肠梗阻。当针刺入手三里、足三里后,用“天”针感的第三平衡传导线按经络路线上下传导,有时“气至病所”(经络敏感人)。但人体无感觉时,第一平衡传导线将这信息传递到督脉(与脊中枢神经重叠)传递到网状系统,网状系统交丘脑投射到相关大脑皮质,在脑的作用下,胃肠不停的蠕动,将套叠、扭曲、粘连的肠子恢复原状,很快气通便通,宣告肠梗阻彻底治愈。从开始到终结只用半小时左右。顺此郑重警示书籍、教材编撰者及临床针灸师,肠梗阻由于肠道食物和气体堵塞,腹内有很大的压力,一旦刺破肠子等组织,气体、食物液体随针眼而出,难以收场。因此肠梗阻,腹部禁针。

“天“用途广泛,如急性阑尾炎(未化脓)选阑尾穴;胆结石(<8mm)选胆囊穴;尿结石(<8mm)选三阴交;癌症的全身疼痛,选合谷穴;急腹症,脐上选足三里,脐下选三阴交.......,医理与肠梗阻基本相似,故不再赘述。

“天”为什么能止疼消炎呢?(前面相同处不再阐述)。相关的脑组织接收相应的信息后,分泌出足量的内源性阿片肽,输送到管理疼痛的脑组织,从而疼痛减轻,乃止消失,这种消失是永久的,而不是暂时的。相关脑组织,接收身体某组织感染发炎时,在脑组织的作用下,体内产生了足量的吞噬细胞,调集炎症区,将细菌或病毒吞噬,达到了消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九针十二原·灵枢经·1                                           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2)四时气·灵枢经·53                                              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3)九针十二原·灵枢经·3                                           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4)针灸经络学说的形成·针灸经络生物物理学·20                      北京卫生出版社·1989

(5)杨继洲·针灸大成                                                人民卫生出饭社·1963

(6)祝总骤、郝金凯·针灸经络学说的发展·针灸经络生物物理学·53          北京出版社·1989

(7)针灸经络学说的发展·针灸经络生物物理学·32                          北京出饭社·1989

(8)张锡均·针灸经络学说的发展·针灸经络生物物理学·52                  北京出版社·1989

(9)孟昭威·针灸经络学说的发展·针灸经络生物物理学·52                  北京出版社·1989

(10)循经感传现象发生原理的研究·针灸经络生物物理学·369                北京出版社·1989

(11)循经感传现象发生原理的研究·针灸经络生物物理学·369                北京出版社·1989

(12)薛崇成·李伯宁·循经感传现象发生原理的研究·针灸经络生物物理学·361     北京出版社·1989

(13)徐风·席弘赋·针灸大成·53                                     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