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县道教协会会长 梁洪社
道教是唯一发源于中国、由中国人创立的宗教,所以又被称为本土宗教。道教对我国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过深刻的影响,是统治阶级的三大精神支柱之一。
梁洪社(道号:梁信德),男,汉族,1954年5月出生,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僧固乡梁僧固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卓越贡献人物。现任延津县道教协会会长,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政协委员,河南省新乡市道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东南梁僧固村文昌庙主持。
1973年初中毕业,回到村里当了村干部。1996年来到南阳兴阳观,皈依入道,开始学习掌握了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1999年3月回到梁僧固村,在群众的推举下当了文昌庙道长,开始对文昌庙的传说和历史进行整理研究。
文昌庙是纪念文昌帝君的庙,文昌帝君姓张名亚子,本是一位历史上杰出的爱国将领,仕晋战死在疆场上,被人们立庙纪念。唐宋后被封为英贤王,到元仁宗延佑年(六年)将梓潼帝君加封为“辅文开化文昌祠禄宏帝君”,又称文昌帝君。该庙宇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邑人国子周宾创建,到明万历24年,延津县知县郑知乾改建。嘉靖已未年由登州知府李承选重修,壬戌年右都御史周泳 (延津县史良村人)重修,隆庆年间吏部尚书李戴(延津县东街人)重修,隆庆戊辰年陕西布政司刘志中重修,万历任辰年南京户部主事周六书(延津县小潭人)重修,万历癸丑年山西阳城知县张四名重修,大明天启壬戌年翰林院掌坊屈可伸重修。
到了清朝,顺治六年(1605年)由该县知县马永先重修,雍正年间(1728年)重修,乾隆年间(1739年)重修。经过历代多次重修,文昌庙宇结构完整,历史人物雕像完美无损。可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的侵袭,到新中国成立时却是一片土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找证据、查资料进行调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潜心修庙的军寨村周平云,讲述了自己做梦的传说,梦见文昌帝君的点唤:“我家是五里堡,标记是在延津县城东南梁僧固村东西街路北,那里有口井,井里有块高一米五、宽六十公分的石碑,碑上有历史记载。”根据这些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再次确定石碑在井内,便组织20多人挖了7天,终于在井内挖出了文昌帝君的石碑,经文物主管部门审批后,在这里重建文昌庙宇。
在修建中,首先把自家管理的六亩土地,换回文昌庙宇原址,积极带领动员周围各门族和邻帮县的善家香阁们,以及全县各界人士捐款捐物,对文昌庙进行了重新设计规划。到公元2012壬辰年季月,一座崭新的文昌庙宇矗立起来,楼阁大殿宽11米、高18米,两层10间的转花楼阁,周围明柱44根,东西两厢有二层楼阁60间,从殿一层”文昌庙”有上门。整个文昌庙宇金碧辉煌,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文昌庙宇建城之后,以爱国重教为宗旨,造福人民为己任,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经常开展书画展览、戏曲演唱,讲好中国故事等群众文化活动,讲解颂读《弟子规》等经典,使这里成了大家精神文化的乐园。每年农历二月初三,为文昌帝君圣诞,举行拜文昌事业学业祈福道场,诵诗文昌大洞仙经,为莘莘学子祈求帝君护佑,祝考生应考顺利金榜题名。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为鸿钧老祖三清开光大典,四面八方道友信士们前来祝贺。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为学生高招中招工作事业起福求学道场,让莘莘学子红运当头一顺百顺。
多年来,梁洪社本人和文昌庙多次受到表彰。2014年1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局评选为第一届全省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2019年在政协第九届延津县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被评为“优秀提名政协委员”,在河南省科教工作评比中,被评为“优秀传统文化先进工作者。”2020年被评为传媒与科普教育会员单位,中原科技网年度个人会员“科技文化先进工作者”。2021年获得“全国两会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