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文化传承网

    

继承传统 · 学习现代 · 着眼未来

 人物
当前位置:
大家风采
果戒法师
    发布时间: 2021-07-19 09:37    
果戒法师

       1971年出生,1996年5月出家至今。依五台山西台圣一老和尚剃度,大圆照寺受具足戒,以多宝讲寺智敏老和尚为得戒和尚,出家20多年,为修学如来正法,常年参学于江西云居山、西安卧龙寺等禅堂,得虚云老和尚众弟子的清净法脉。



佛教的两个宗旨、十个根本、四个组成等

(五台山比丘果戒法师)
       (一)断、证二德
       佛法的根本宗旨有两个,所谓成就断、证二德。断德就是断除三界的烦恼习气,证真空理,从而证得无我的空性智慧,这叫断德。另一个就是证得诸佛的智慧、功德,获得无上菩提而成正等正觉,这叫证德。佛法中教、宗、律、净、密,乃至无量法门,无非都是为了这两个宗旨而设立的方便而已,而所有这些方便,又总不出十乘观法(佛法的十大根本)的范围。也就是说,十乘观法是断、证二德的根本保障(关于十乘观法的内容,后面再讲)。下面继续看断、证二德。
       比如律宗,要求必须止、作双持。其中“止”者,就是诸恶莫作,是为了成就断德。“作”者就是众善奉行,是为了成就证德。净土宗要求必须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其中“都摄六根”是为了成就断德,“净念相继”是为了成就证德。禅宗则要求必须止观双运。其中“止”能成就断德,“观”能成就证德。而教宗呢?则必须是性、相并重,其中“性宗”也叫空宗,是以文殊菩萨为代表的深般若,主要成就断德;“相宗”也叫有宗,是以弥勒菩萨为代表的广般若,位居补处,代表证德。同样,密宗获得断、证二德的根本方便就是三昧耶的供养和祈请。在密宗里讲,具德的上师是破除我执大魔并证得无我空性智慧的最佳武器。也就是说,如果真的有人能够把他所有的财产、眷属、身、口、意(身心生命)全部供养给一个具德的善知识和三宝的话,那么此人在佛法中不成就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密宗当中的供养是一种破除我执、证空性的法门。因为,佛法中每一个法门都是对应某种根基的一些众生的。三昧耶(建议:参阅丁福保的《佛学辞典》比较准确)的祈请,更是获得诸佛无上菩提,而成就证德的无上妙法。以祈请而成就证德的密宗真言乘和净土弥陀圣号,其行持看似简单,然而其理论甚深难测,如《大方广佛华严经》云:“比如有人被鬼所持,菩萨亦复如是,被十方诸佛所持”。当然,必须是具备三皈戒体的佛弟子,如法祈请,才能成就诸佛无上菩提之证德。
       为了达到断、证二德之目的,佛教有如下十个根本。


       (二)十乘观法和百界千如
       所谓十乘观法,就是我们修学佛法必须要掌握的十大要点,也就是佛法的十大根本。
       第一、观不思议境。也就是说,当下一念之心,所谓“百界千如三千性相,即是不思议境界,也是吾人现前一念之心”,而“心境缘览,系法于心;心法和合,名曰三皈体”。 《天台四教仪集注》云:“为九乘之根本,称本修九,方堪入道”。我佛法当中,必须以三皈依为根本,之后修一切法,方堪入道。也就是说,三宝在自己的心目当中,必须有最崇高地位和最重的份量,这种人修学佛法,才有成就的可能性。所以说,三皈依是佛法中根本的根本。
       第二、正发菩提心,这是大乘的根本。
       第三、巧用止观安住道心(安住道心就是与自性相应,在密宗叫上师瑜伽),这是加持的根本。
       第四、破法遍。以妙三观遍破邪、妄法,妙三观就是空观、假观、中观,就是正知正见。不破邪教绝对不可能得到大乘的成就。所以,以三观遍破邪教、邪法(当然,首先必须得破除自己的邪知邪见,此乃僧宝的调服之德)。这是成就的根本。
       第五、识通塞。持戒为通,犯戒为塞。灭恶为止,生善为作。止作双持,名为通法,所以说持戒是离欲、利生的根本。
       第六、道品调适。三十七道品是修法次第的根本。
       第七、对治助开。勤修福慧二资粮。在佛法中,如果不修忏悔、不修福报,是无法消除修法中出现的各种障碍的(密宗以百字明和供曼扎为修福消罪的主要法门)。所以说忏悔、修福是消除障碍的根本。
       所谓“正道难发,须仗助道”。这就是前面给大家讲的正和助。当你正修一个法如果修不下去的时候,就必须修助道法,就是我们平时所谓的加行,都是修福慧资粮的无上妙法。比如说你修三皈依如果遇到困难修不下去的话,这个时候就得赶紧把忏悔和发心加进去。同样,如果修忏悔法遇到困难修不下去的话,就必须把三皈依和发心加进去。就跟部队行军打仗一样,大军前进必须有前队、后队,左右冀部队的配合,这样进军才能安全可靠。
       第八、知位次。知道圣贤的位次,可免堕入增上慢和退失道心的过失。《三皈五戒仪规讲义》中给大家讲了“如果没有佛教的善知识,那么对修行的次第、境界的分析和成就的判断等,是根本无法进行的”。所以说,善知识是正确入道的根本。
       在讲三皈五戒的时候,讲过佛教中最低的圣位及其判断特征。最低圣位小乘是初果,大乘是初信(圆教)和初住(别教)。密宗是生起次第的成就,三十七道品是资粮道完成。这时候就自然显露出跟凡夫根本不同的一些特征了,如果没有这些特征,那他就根本不是开悟证果的那个位次的人。
       所以说,修学佛法的人必须要知道圣贤位次和修行的次第,先修什么后修什么,修到什么位次拿什么标准来衡量。修行佛法一定要掌握这些基本的佛教知识。
       第九、能安忍。修定是断除习气的根本,大定断除大的习气,小定断除小的习气。四行观(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行)是修定的根本。
       第十、离法爱。能分辨相似佛法,不执著名气、不赶时髦。四念处和四法印是教理的根本。
       然后再看,什么是百界千如?
       六凡四圣这十个法界,把每个法界又分成了十个法界,就成了一百个法界。比如人类,可以分为人类当中的天人、人类当中的修罗、人类当中的畜生、人类当中的饿鬼、人类当中的菩萨以及人类当中的佛等等十个法界。再比如畜生,也可以分为畜生当中的天畜生、修罗畜生、人畜生、饿鬼畜生、菩萨畜生和佛畜生等等十个法界。诸如此类,其他八个法界都可以分成十个法界,这样十法界就成了一百个法界。同时每一法界都有各自的性、相、体、力、用、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十个特征(就叫十如),这样一百个法界一共就有一千个特征,所以就叫百界千如。而这一千个特征,每一个特征都对应着具体的众生、世间、五阴,所以又叫做三千百界千如。
       前面讲过,百界千如等就是三皈之体。因为,“百界千如三千性相,即是不思议境界,也是吾人现前一念之心”,而“心境缘览,系法于心;心法和合,名曰三皈体”。所以说,百界千如等,在这里就是三皈依,就是佛法之根本,“为九乘之根本,称本修九,方堪入道”。我们的心,“若能返观一念者,而能观之心当体即空、即假、即中,所观之境当体即真、即俗、即中,而佛地可阶矣”。诸位:这里的“所观之境”,正是我们“身之所依”,就是住持三宝;而“能观之智”则又是我们“心之所皈”,就是一体三宝。一体三宝也叫三根本(上师、本尊、护法),金刚上师就是自性法身。所谓三宝三根本皆不离自性,如是才叫真实之皈依三宝也,所以才说“佛地可阶矣”。
      (三)《华严经》中四法界的解释
       佛法有四个组成部分,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称为:信、解、行、证,在《妙法莲华经》中又叫:开、示、悟、入。其实就是现代科学研究所谓的:提出理论(信),解释这个理论(解),实践验证这个理论(行),最后得出理论的证据(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四法界,即理无碍法界(信)、事无碍法界(解)、理事无碍法界(行)、事事无碍法界(证)。
       把佛法的道理告诉给众生就叫开佛之知见,也叫信,即理无碍法界;然后再把这个道理解释给众生就叫示佛之知见,也叫解,即事无碍法界;当然还要实践给众生就叫悟佛之知见,也叫行,即理事无碍法界;最后证明给众生就叫入佛之知见,也叫证,即事事无碍法界。
       第一、理无碍法界,就是提出佛法的根本知见,也就是所谓的提出观点和定理、定义等。这在《妙法莲华经》中称为“开佛之知见”,也就是信、解、行、证中的“信”。
       那么什么是佛法的根本知见,即理无碍法界,也就是开佛之知见呢?“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就是佛法对宇宙生命、身心世界的根本定义,即一切都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唯心的显现。
       因为这只是提出这个知见,让我们知道这个定理,就和物理学中热力学所讲的热膨胀的定理一样,说一般物体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吸收热量,体积都要膨胀。对于为什么要膨胀,是否真的要膨胀,我们还不知道。因为这纯粹是理论的东西,所以叫做理无碍法界。那么为什么叫法界呢?因为这是世出世间,十法界中圣凡共同所遵守和依赖的一种规律。界者,不可超越,不能违背的意思。无论你知道不知道这个道理,无论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不管是佛菩萨也好,六道凡夫也罢,都不能改变和超越这个规律。乃至一草一木,一言一行都有这个规律在起作用,所以叫做法界。
       第二、事无碍法界。因为非事不以明理,必须从事相上解释这个定理。对“一切唯心造”的正确解释,就是《妙法莲华经》中的“示佛之知见”,也就是信、解、行、证中的“解”。那么,佛法是怎样用事实来解释“一切唯心造”这个定义的?
       宇宙万物不过地、水、火、风四大。地大即固体物质,水大是液体物质,风大即气体物质,而固体、液体、气体之间转化的因素就是热量,就是火大。我们的身体也是由这几种物质构成的。而这几种物质正好是我们一切众生内心里面的贪、嗔、痴、慢这四种根本颠倒烦恼衍变出来的四种幻象,根本不是真实的东西。就因为众生的心中有坚固不动的贪、嗔、痴、慢这些习气烦恼,所以幻化出来的地、水、火、风才觉得如此的真实。
       也就是说,由于贪、嗔、痴等烦恼习气的坚固,使得地、水、火、风这些幻象在我们的执着中才觉得成了真实的物质。如果一个人决定如法修行,彻底改造自己的心灵,把自己心里面的贪、嗔、痴、慢的各种习气烦恼全部断尽,那时候在他的境界中,山河大地如影如幻,根本阻碍不了他的行动。一切物质都空如影幻,身心清净。然而这是一种自悟、自证、自解脱的境界,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又如十字街头见亲爹——更无怀疑!
       为什么叫事无碍法界呢?因为这是从事物内部去搞清楚“一切唯心造”的原因的,就和热膨胀中从物体内部去分析,为什么物体吸收热量之后,它的体积就会增大的原因一样。那是因为:当物体吸收热量之后,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的热动能增加。动能增加之后,分子之间的距离就会增大,从而导致整个物体的体积增大。因为这完全是事物内部发生的变化过程,只要分子间的距离增大,物体的体积就得增大。谁也没办法改变这个规律。
       所以只要众生心中的贪、嗔、痴、慢等习气种子的坚固程度发生改变的话,那么地、水、火、风一切物质的真实程度就得改变。谁也无法改变这种关系,这是事物本具的特性,所以叫做事无碍法界。因为是通过对事物内在关系的分析,来解释前面的道理的,所以,从信、解、行、证方面来讲,就是“解”。
       第三、理事无碍法界。上面理无碍法界是其然,事无碍法界是所以然。既知其然,亦知所以然,今理事无碍法界便是自何不然乎?即自当其然也。也就是说,既然自己已经知道这个道理了,而且也是深信无疑,那为什么还不按照这个“一切唯心造”的规律去做呢?亲自努力去修行,改造自己的心灵。验证一下,当你心中的贪、嗔、痴、慢改变的时候,看看外面的地、水、火、风是否有所改变?从而试着去改造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在《妙法莲华经》中叫“悟佛之知见”。因为这是实践中心领神会的过程,所以叫“悟”。在真修实证中进一步慢慢验证这个“一切唯心造”的道理,离不开自己的实践和行动。自己这样行动起来了,所以就是信、解、行、证中的“行”。
       又因为这是一个在理论的指导下,在事相中去实践验证的过程,所以就叫做理事无碍法界。就和热膨胀试验一样,把水倒入有刻度的烧杯,然后把烧杯固定在烧杯架子上,下面点燃酒精灯加热,之后观察刻度尺处水面上升的情况一样,纯粹是一个实践验证的过程。这里必须要说明的一个问题,因为“一切唯心造”,所以这个实践验证的过程是始终不能离开自己的身心,也就是说所有的实验室和试验仪器都是你的身心。也正因为如此,三皈依中说:“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这里的“体解”是要我们回光返照,按“一切唯心造”的理论去亲身体会,用觉受来验证和了解“大道”。
       当然,拿自己的身心去作试验,就叫玩命。但为了追求大道,大丈夫当“发无上心”,帝王将相之类的人物,岂能承担?又因为这是在佛法里面发心做玩命的试验,所以我们不能没有佛教的大善知识来做导师。如果你找个凡夫、学者或巫婆、外道当你的导师的话,那就是真的拿自己的生命去开玩笑了!
       就跟我们在实验室里一样,如果没有导师的话,那么对操作的步骤、现象的分析和结果的判断等,是无法进行的。一旦错了,就会发生事故,轻者毁坏设备,重者造成伤亡。佛法也如此,如果没有善知识的指导,那么对于修行的次第、境界的分析、成就的判断,是无法进行的。一旦错乱,轻则徒劳一生,重则生病、发狂、着魔!所以说:修行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也枉然,自作聪明更别谈。这些都是理事无碍法界所包括的内容。
       第四、事事无碍法界。前面说的理无碍法界是其然,事无碍法界是其所以然,理事无碍法界自当其然。而事事无碍法界者,天下何不然乎?天下亦当其然也!既然自己通过修行改造心灵,断除内心的贪、嗔、痴、慢,从而在宇宙生命之中得大自在,在生老病死之中得大解脱之后,就已经彻底证明了“一切唯心造”的知见是真实不虚的!
       也就是说自己通过一番严格而正确的真修实证之后,得到最后的结论和证据,就是自己进入自在、解脱的境界,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做已办,不受后有。所以《妙法莲华经》就叫做“入佛之知见”,也就是信、解、行、证中的“证”。当然,既然自己以身心能够如实证得,那么天下芸芸众生,凡有身心者,哪个又不能如此证得呢?所以叫做天下亦当其然也!
       之所以叫做事事无碍法界者,就是以自己所证得的成果,把“一切唯心造”这个道理普及于一切众生、一切事物,从而利益于一切众生。就像从实验室中得出的热膨胀结果,并把此道理推广应用在全人类的生活、生产中一样,可以制造内燃机、蒸汽机等,用在航空、生产等所有生活领域当中。人们不但都知道了热胀冷缩的理论,并且在自己生活中已经熟练地应用了。让人们在现实当中得到真实的利益,是纯粹的利益众生,令其得到自在和解脱的真实受用。
       当然,虽然有这么多、这么好的机械化发展,但还是有很多胆量小、智商低的人,一看到机械竟然如此厉害,又复杂,就心生恐怖,而不接近这些机械,更不去利用它,宁肯过自己原始的生活。佛法也一样,虽然一切圣贤都尽力弘扬,但还是有很多凡夫和外道由于心量之小,知见顽固,从而不去学习佛法,了解佛法。他们宁肯在六道轮回,也不愿意去试试看这个“一切唯心造”的道理究竟是不是真实不虚的!
       所以,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者,即是为诸众生开、示、悟、入佛之“一切唯心造”的知见也。也就是说,释迦如来示现出世的因缘就是为了把这“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道理告诉给众生(开佛之知见),解释给众生(示佛之知见),实践于众生(悟佛之知见),最后证明给众生(入佛之知见),仅此而已,别无因缘。知道这一因缘者名为佛子,何以故?善解佛心故。如同世间孝子,善解父母之良苦慈心,名为孝子。
       然而: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如何觉世间?佛子所行处。

       就是说,佛法在世间,建立出世间法,必须处理好世间和出世间二者之间的关系。


开悟的条件——福、慧二资粮

问:请问什么是福报资粮和智慧资粮?

答:佛教修行很重视这两个资粮。一个修行人能修到什么程度,能得到多少利益,取决于这两个资粮的多少。资粮越多,修行越快,资粮越少,修行越慢。我们经常说开悟见道,就是修到见道位,也是禅堂里说的开悟,达到这个开悟的程度需要多大的福报和智慧资粮呢?从福报讲,要有“七世天子命”的福报,从智慧讲,要有“九朝状元才”的智慧,具有这样的福报和智慧的人才有开悟的可能性。可见福报和智慧资粮对于修行人是多么的重要!

既然这么重要,那么佛教的福报和智慧拿什么标准来衡量呢?你们仔细听!我们说福报有洪福和清福,所谓“洪福好求,清福难修”。物质方面非常丰富,吃喝不愁,这叫洪福。清福指知足安乐,无欲无求,逍遥自在。而我们佛教里重点是修这个清福,这需要智慧。有洪福无清福,那是富而不贵。有清福无洪福,那是贵而不富。既有洪福也有清福,那是大富大贵。

怎么得到洪福呢?有几个途径,一个是惜福,一个是修福。惜福就是指不要浪费,要珍惜福报,自己的不能浪费,别人的也不能浪费。修福又分为好几种方式,你可以布施,可以修禅定,还可以修苦行。当然,最根本的还是五戒,持戒是修福报最好的方法。

那么福报资粮修好的时候会有什么特点呢?主要看这个人对一切环境的适应程度如何?如果说这个人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很快适应,心地清净,不被外界环境所转,这就是大福报的特点。你把他放到艰苦的环境中,他能知足安乐,心地清净。放到富裕的生活中,他也能心地清净,不为富贵所动,这就说明他的福报资粮已经修好了。就像过去的老和尚一样,虽然住山住茅棚,吃野菜野果,但身体依然健康,过得悠闲自在,那是上层的福报。

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那时候的比丘是上层福报。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一年四季就是三衣,人家就能适应,身体健康也不得病。像法时代到唐宋期间,人的福报就不行了,那是中层福报。日中一食和树下一宿不行了,所以早上还要喝点粥,还得盖个房子,要住在里面,这样才能安心办道。到了我们末法时代,那是下层福报。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医药不缺,供养很多,还不能安心办道。

所以福报有多大,就看这个人的适应能力有多强。无论多么艰苦,多么奢华,他都不为所动,能随遇而安,不挑剔。同时身体也能适应,不得病,这是上层福报的人。修的时候从苦行、布施开始,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和勇气。如果一个人福报不够的时候,他在一个环境里会非常不适应,觉得这也不清净,那里也不舒适,看什么都不顺眼,会非常挑剔,这是没福报或者说福报不够,需要从修苦行开始,比如干活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如果一个人到任何地方都能很快适应,心也安稳也不挑剔,知足安乐,这种人不需要修苦行,因为他的福报是够的。也就是说,这样的人才有七世皇帝的福报。

问:除了干活和生活简朴以外,还有哪些是苦行?

答:只要能锻炼自己的忍耐力和勇气,提高自己很快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不被物转,这都叫修苦行。还有那些行脚的、朝拜的,这都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的忍耐力,这都是在修苦行。但话又说回来,如果一个人修了很多苦行,干活也很卖力,但心地不柔和,心中的烦恼反倒增加,表面上虽然在干活,但心里已经忍耐不住了,那不叫修福报。还有的人胆子非常小,一走夜路见到个什么东西,就怕的不得了,那也叫没福报,勇气不够。福报大的人走到哪里都不害怕,心里坦荡荡的,非常勇敢和坚强。

所以今天我们要把这个福报资粮搞清楚,很多人常说,你看那个人走到哪里都吃好的,喝好的,住好的,福报多大啊!告诉你们,那个不算福报,不信的话你把他放在一个艰苦的环境中,你再看看他的反应是什么?绝对会极度不适应,拿我们佛教中的标准来说,那是没福报。

什么是智慧资粮呢?我们佛教里的智慧是说能不能看破,如果把一切东西都能看破放下,我们说这个人智慧资粮修好了。这种人的特点是对任何知见都不嗔恨,也不和人争论辩论,因为他把一切都看破了。你说了没几句话,他就把你看破了,你说你的见解,他也不和你争论。这个不辩论可不是因为他害怕,也不是不知道,是因为你没说几句话,他就已经知道你是什么层次了,心里清清楚楚的,所以懒得跟你说。

因为他看破一切了,就懒了,所以罗汉最懒。因为罗汉已经把三界里的一切都看破了,所以他就懒的很,不发这个菩提心,这就是所谓的“二乘精进无道心”。为什么精进呢?因为他把三界六道的烦恼全部都断掉了,但他懒得发菩提心度众生,所以说他没道心。

所以说没嗔恨心、不辩论、不争斗是智慧资粮修好的最明显的一个特点。这个智慧从哪里来学呢?要从深入三藏入手。《金刚经》中说须菩提无诤第一,为什么呢?因为他最有智慧,所以他无诤。我们前面也提到了,要有“九朝状元才”的人才有解空的智慧。

 如果依三十七道品对应来讲的话:资粮道刚开始修四念处,然后修四正勤,最后修四神足。其间必须以严持戒律为修福,以闻思修为修慧,最后到了六根清净,得诸禅定并可以得天眼通等神通。这是资粮道(福报资粮和智慧资粮都包括)所修的法和最后的标准。

问:师父,不是说舍利弗智慧第一吗?

答:舍利弗的智慧第一指的是差别智。这里的智慧资粮指的是解空的智慧,而解空第一是须菩提。智慧资粮修好的人是这个特点。那么没智慧的人是什么特点呢?他走到哪里嘴巴都不停,都要跟人争个高低,非要把你辩倒。一旦知见或者信仰与他的不一致,他马上起嗔恨心,这种人最没智慧。

所以,一个人如果福报资粮和智慧资粮都修好了的话,走到哪里都能适应。话也不多,也没脾气,不跟人争论,心地非常柔和,这种人修行才容易见道。

两种资粮修好之后,就进入加行了,就是说再加把劲,精进一点修行,往紧里再催一下,让这个人尽快开悟。禅堂里打禅七就是加行,都是福报和智慧资粮修得差不多了之后,再通过禅七的加行,也许一下子就开悟了。开悟就是见道位的人,这是所谓资粮道、加行道和见道,之后才是修道和证道。

加行道主修三十七道品中的五根、五力,其间也必须以严持戒律和空观的智慧来制伏和断除欲界见惑,通过暖、顶、忍、世第一谛,最后得总持、神通等功德。

问:师父,那成天念佛是不是也是加行?

答:这个五道大多是对于出家修行的人来谈的,开悟见道后才能称之为真正的修行。你们在家人就是五戒里面讲的“三皈纳体,五戒培基”,就是亲近三宝修你们的善根和福报。你们干的是这件事情,仅此而已。其实只能修资粮道,开始修下品资粮(四念处),然后修中品资粮(四正勤),最后修四如意足是上品资粮道,所有佛法修行都必须从四念处开始。资粮道圆满已经很不容易了,能达到六根清净,得诸禅定并可以得天眼通。当然,这是凡夫天眼,只能看见四大部洲,欲界诸天的宫殿、天人以及地狱等,是最低的一种天眼。

也就是说,要想真正的修道了生死,那不是你们在家人的事情,那是出家人的事。否则为什么把你们叫做近事男,近事女呢?就是亲近三宝,靠近三宝的意思,但还没走上正规的修行之路。你们还不是“正规军”,差的还很远呢!

你们在家人首先守好三皈戒,修好三皈法,就不堕三恶道,也能保住三宝的种性了。之后守好学好五戒,就可以保住圆满的人身,做一个标准的好人。然后再观世间的空、苦、无常等,放弃一切世间享受,发起出家了生死、度众生的这个出离心,因出离心而出家修行,就成了“正规军”了,不再是近事男、近事女了,那时候就差不多了。

五台山比丘果戒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