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文化传承网
继承传统 · 学习现代
·
着眼未来
产品
文章
搜索
名称
描述
内容
人物
网站首页
网站概况
网站简介
本网章程
领导团队
职能部门
新闻动态
新闻公告
工作动态
新闻
大家风采
华人世界
哲学大家
艺术园地
武学传承
医学园地
宗教信仰
易坛大家
政策法规
国家政策
文化信息
信息产业
世界文化
中华文化
文化创意
文化论坛
寻根之旅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艺术园地
⊙
张占保
共建基地
山东共建基地
人才中心
华人世界
哲学大家
艺术园地
武学传承
医学园地
宗教信仰
易坛大家
26
大家风采
张占保
发布时间: 2021-05-31 16:31
河湟皮影戏传承人 张占保
商品信息
河湟皮影戏传承人 张占保
张占保,男,农民书法家,系中国西部书法协会会员,中国西部书画艺术研究院院士。电影放映员、全国书法优秀奖、拉强唱曲艺人、皮影雕刻艺人。
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红崖子沟加克村寒风瑟瑟,天空瓦蓝。午后,64岁的皮影艺人张占保一声高腔叫板,二胡唢呐和锣鼓声响彻村庄,村民们瞬间聚拢在了皮影幕布前。这个荒凉偏僻山村的农民们,依然坚守着“锣鼓不响庄稼不长”的传统信念。
张占保讲述河湟皮影的特点:虽然外地的皮影人物做的是一米多大的皮人,可是跟青海的皮影人物相比,在精致程度上、选料上、加工上都比不上青海的皮影人物。青海的皮影人物只要认真做出来,将颜色上好,就是一件非常美丽的艺术品。
7位老人容身于后台,张占保坐在最前方,一边操弄着手中皮影人物,一边高声吼唱,动情时双脚用力跺地打着节拍,老伙伴们齐声呼喊烘托气势……尖厉的唢呐、清脆的锣鼓合着张占保粗犷的曲调,诉说着庄稼人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狂热。
张占保的张氏灯影剧团来自红崖子沟乡下寨村,是河湟皮影戏颇具代表性的戏班子。清代光绪年间,皮影戏从中原传至青藏高原,落地生根,至今已传承200多年。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融入了青海“花儿”“平弦”、凉州“贤孝”以及陕西老腔等曲调,形成了独特的河湟皮影戏表演风格。
张占保的爷爷就是本地有名的秦腔艺人,人称“张大鼓”。其父亲满肚子都是折子戏。从小耳濡目染,张占保17岁就登台演出。回忆和父辈一起经历的河湟皮影戏黄金时代,张占保满是怀念:“40年前,周边每个县都有十几个戏班子,每次演出就是比武的考场,各个戏班子都拿出看家本领,暗地里较着劲。”
“咱唱戏演皮影的都是越夸越来劲的主儿,被请得多的时候白天唱完晚上接着唱,背着道具箱赶场子,最多的时候观众1000多人,田地里都站满了人。”张占保说,那时候,无论是大小节日、集市庙会,还是嫁娶宴请、乔迁新房,搭台唱皮影戏是少不了的“大餐”,就连生产队里新生下小牛犊,村里都要请戏班子唱一出《八仙过海》。
张占保是各家的“座上宾”,岳飞精忠报国,杨家满门忠烈,秦香莲千里寻夫……烂熟于心的情节和唱词脱口而出,韵味绵长,让四邻乡亲激动、感怀、过瘾,百听不厌。
如同戏里故事发展有起有落,河湟皮影戏渐渐走入低潮。近20年来,戏班子越来越少,爱看戏能看懂戏的人也逐渐消失。“老艺人们相继辞世,坐在幕后说一长段独白,还没开唱,台前的年轻人早就耐不住性子离开了。”张占保不无感伤,他更担心河湟皮影的传承,“我们这一代百年后,谁来唱皮影戏?”
2012年,爱戏如命的张占保演出时因血管堵塞晕倒在舞台上,住院后装了两个支架。出院第7天,不顾家人反对又参加演出。近几年,张占保为了河湟皮影戏传承、创新、发展费了不少脑筋,跑到760公里之外的“国家皮影之乡”甘肃环县,学最新的雕刻、上色技术。只要有空,他就上门为仅有的两个徒弟授艺……
值得欣慰的是,2008年,“河湟皮影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张占保被评选为“河湟皮影戏”传承人。连续3年,为扶持“河湟皮影戏”,文化部门给张氏灯影剧团发放演出补贴。2017年县里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张占保举着皮影和年轻人一起上台表演《老腔新唱》,“短短5分钟表演,掌声和叫好声没停!”张占保很是激动。
在张占保看来,皮影戏承载着厚重的乡情乡愁,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一种使命;翻动皮影边走边唱,就像是举着火把行走在天地间……
张占保老师制作的皮影艺术品:
上一个:
伍志浩
下一个:
谭支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