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文化传承网

    

继承传统 · 学习现代 · 着眼未来

 人物
当前位置:
文化传承
落霞孤鹜图〔明代画家唐寅〕
来源:国学文化传承委员会 | 作者:gxwhcc | 发布时间: 2018-10-23 | 5793 次浏览 | 分享到:
《落霞孤鹜图》是明代画家唐寅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该画是唐寅的优秀山水画之一,此画描绘的是高岭峻柳,水阁临江,有一人正坐在阁中,观眺落霞孤鹜,一书童相伴其后,整幅画的境界沉静,蕴含文人画气质。

画作内容


图中高山峻岭,水榭楼台,江岸柳风,晚晴霞光映照,虚实相间,妙不可言。山石皆湿笔长皴,勾斫相问,高岭山石淡皴,枝叶浓密,趣致盎然。图下部绘傍石临水之阁,掩映于扶疏垂柳间,阁后山峦高耸,山顶杂木丰茂。阁中靠墙立一桌,上有花瓶古书,一士人怅望天边落霞孤鹜,身后侍立一童。阁下水中一人在侍弄小舟。
画中题诗“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鹜缈无踪,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

创作背景

编辑
明正德年间,江南才子唐寅(伯虎)应在南昌的宁王府之邀,来为娄妃授课教画,曾参观南昌的名胜古迹“滕王阁”,想起了初唐诗人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并画了流传千古的名画《落霞孤鹜图》。此画是送给“德辅契兄先生”,这位“德辅”姓卢也是一位生不逢时的读书人。唐寅为其创作此画,既有同病相怜的意味,也有共勉之意。

艺术鉴赏



构图

落霞孤鹜图
落霞孤鹜图(2张)
画家几乎将所有的景物都置于画面右侧,其视觉效果,颇似观者沿山路而上时,临崖眺望所及之景。画的右侧画一座精巧典雅的水榭,座落在临江的树丛间。亭栏台柱描绘得十分工整。一位高士坐眺晚霞与归鸟,身后立一侍童。高士临汀独立,使“落霞孤鹜”为旨趣的诗情画意油然而生,点出了此画的主题。水榭下面的岸边停靠着一小巧的篷舟;水榭周围绿柳成荫,幽静异常;远处山峦叠嶂,山顶处山峰陡立,灰洁的色泽和严谨干练的笔法,既充分显示出岩石的坚硬质感,山顶和山坳处杂树、灌木从生,点缀着光秃的山石。近处山石上杂树丛生,在林木的掩映下有数间屋宁房舍和参差不齐的山麓,山石间古藤老木盘根错节。水榭背后为一巨石,陡峭险峻,山坳间草木郁郁葱葱。
而画幅的整个左半部,几乎完全留出空白,犹如宽阔的秋水与长天,浩渺无垠,秋水平静如镜,一无波纹,形成画面左虚右实,虚实相映,黑白对比强烈的格局。

技法

此图的画法,山石皴法用笔较干,上方高岭山石淡皴,树木叶茂浓密,近景石隙间以双勾夹叶为苔,树木、水榭用笔十分工整,颇见功力。纵观全图,墨色和悦润泽,景物处置洗练洒脱。

名家点评

编辑
无锡博物院副院长盛诗澜:《落霞孤聱图》以千笔淡墨皴擦点染出山石轮廓,苍秀润淡,虽参南宋画祛,但全无南宋气味。柳树的画法工整俊逸,有烟笼之感,树根的线条却变幻率意。整幅作品中清旷优美的意境,展现出浓郁的文人气息,是绝对有别于院派风格的。

后世影响

编辑
《落霞孤鹜图》是唐寅山水画的知名代表作,对传统绘画具有重大贡献,既弘扬了文入画的传统,又加强了诗书画的有机结合,深化了文人画的题材内容,促进了山水、人物、仕女、花鸟各科的全面发展,加强文人画自我表现意识等,都给后世造成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


唐寅(1470—1523),初字伯虎,更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明代画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是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明代四大家(吴门四家)。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从小聪明好学,诗文书画,无一不精。29岁时,他考中应天府(今南京)乡试第一名解元,自诩为“江南第一才子”。但在第二年的会试中,因好友科举舞弊案的牵连,被捕入狱,从此功名断绝。出狱后,唐伯虎性情大变,从此绝意仕途,潜心书画,终成一代大家。唐伯虎擅长画山水、人物、花鸟等。他的山水画师法周臣、李唐、刘松年,风格秀逸清俊,笔墨细秀,布局疏朗。人物画师承唐代传统,多以仕女和历史故事为题材,色彩或艳丽或清雅,线条清细,体态优美。花鸟画洒脱随意,格调秀逸,长于水墨写意。传世画作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秋风纨扇图》等。